我們正進入後稀少性經濟(post-scarcity economy),Google正在幫助我們面對「豐富」,也挑戰經濟學的根基,也就是自1767年就留下的供需法則。
許多產業的價值都建立在稀少性。航空公司、百老匯劇院和大學都只有有限的座位,因此他們可收取較高的費用。座位少,價格就高。以前報社擁有印刷設備,你沒有,因此報社可以要你付一大筆廣告費用才能接觸到讀者。商店的貨架有限,所以製造商必須付費才能將貨品上架。電視頻道播放節目的時間有限,看電視的觀眾也有限,所以廣告商要競價購買播出時段。
稀少帶來控制權,能控制稀少資源的人,就可決定價格。但這種好日子已經過去了。
想要賣產品給特定的族群嗎?你再也不用為了在商店占有一席之地而花錢,只要上網就可賣東西給全世界。想找一件絕無僅有的洋裝?如今在網路上就可發現無盡的選擇,還能宅配到你家。不想跑到報攤買一份《紐約時報》,或付費給《華爾街日報》的網站,以獲取和自己產業相關的新聞?現在網路上有數不清的資訊來源。即使《華爾街日報》提供的資訊需要付費,但只要有人引用、連結、整理、重製、寫在部落格或以電子郵件傳送,將《華爾街日報》的內容流出,那些內容就不再保持獨家和稀有。
現在,已經不可能維持資訊的稀少性。網路上的廣告機會,也可以說是無限供應。網路廣告既經濟又可衡量效果,但廣告代理商卻故意忽視,因為他們的廣告客戶花得愈多,他們就賺愈多。
那麼媒體是否還存在稀少性?有人說,我們的注意力在減少中,但我不認為。我的注意力並未減少,一天24小時中我有18小時是醒著的,其中17小時意識清楚。在這些時間中,我選擇我想注意的事。我認為我的注意力比以前更有效率,品質也比以前更優,因為我有更多選擇,也更能控制我的時間。也有人認為信任變稀少了。這我同意,但我們現在有更多的新聞來源,除了地方報紙,還有《華盛頓郵報》、英國《衛報》、BBC,以及我所信任的部落客。我們的挑戰是如何從中找到好東西。
「Google思維」教我們要從挑戰中發現機會。既然有篩選的需求,新的生意就能應運而生:商務網站為我們選擇商品;新聞網幫我們讀新聞,我們就不必讀得那麼累;娛樂服務提供網友對影片的意見。網路消滅了稀少性,創造了豐富的機會。
Google就在這種豐富性上找出商業模式,並創造、利用和管理這種豐富性;內容愈多,就愈需要Google來幫忙組織,也有更多地方可放置廣告。即使你的事業基礎是建立在稀少性上(大部分的行業都是),你也應該想想,你的事業可以如何管理和利用豐富性了。
※ 本文轉載自「Google會怎麼做?」一書,感謝天下文化慨允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