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取代了大眾?把長尾加總、無數的小眾相加,就是大眾了。
以大眾為基礎的產業和機構,現在都很煩惱「分眾化」的現象。廣告主、製造商、零售商、媒體公司和政治人物為了方便,把人們視為大眾。這是出於這些行業的本質,是為了追求效率、接觸率和規模經濟使然。因此對他們來說,網路賦予我們新的力量,讓我們站起來行動,彼此串聯成一張張網絡,甚至我們在Google搜尋結果中的排名還比他們高(不管我們是在與他們競爭,或是批評他們),這簡直是煩人透頂,甚至是一種威脅。但對消費者來說,選擇多多益善。只要合乎我們的興趣、品味和社群,我們就會受它吸引。
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長尾理論》中,完整寫出大眾市場經濟逐漸失寵的現象。安德森說,網路創造方法讓消費者製造、找尋、注意到無限種類的內容,我們的文化和商業將愈來愈不需要依靠大眾暢銷商品。一部教人如何抓蝴蝶的影片,想看的人可能沒幾個,但這些極小眾的內容可以有無限多,而欣賞這些小眾內容的群眾加總起來,數量卻相當驚人。
想透過控制生產、發行和行銷來賺大錢,已經愈來愈難。大眾被更廣大的選擇吸引,新的機會存在於實現、組織這樣的豐富性。,超受歡迎的東西仍然存在,但我們也無法否認,讓每一個人都能生產和發行產品或內容的網路工具,創造了無垠的選擇。大眾被更廣大的選擇吸引,把愈來愈多的注意力放在這些選擇,而這些選擇所創造的價值也在不斷成長。新的機會存在於實現、組織這樣的豐富性。押在暢銷商品的策略根本就是一場賭博,下的賭注將愈來愈大。
Google****知道如何航行於小眾的宇宙,並從中賺錢。Google為廣告主創造新方法,讓他們在群眾進行搜尋或閱讀相關內容的同時,掌握到對的目標群眾。和舊媒體完全不同,Google並不根據閱聽人的數量來收費,而是以點選次數,也就是以採取行動的消費者來計價。現在廣告主可以計算廣告的投資報酬率,而不是像以前絲毫不知廣告受眾的反應。另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創新是,Google沒有訂下廣告價格,而是透過關鍵字的競標,讓市場決定價格。由於Google的獲利從廣告點閱而來由於Google的獲利從廣告點閱而來,因此Google致力於改善精準度和效益,而這也同時增加廣告主的效率和Google的獲利。這樣的良性循環使Google在大眾媒體式微、小眾市場興起之際,建立了龐大帝國。
你也應該學習如何從大眾市場轉換到小眾市場。如果你還在賣產品給大眾,你一定知道這愈來愈難了。如果你還在做大小通吃的產品,你一定知道這根本行不通。消費者會告訴你他們需要什麼。大眾市場已死,它是自我了斷的,Google不過是在旁遞上一把槍。
※ 本文轉載自「Google會怎麼做?」一書,感謝天下文化慨允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