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Draw Something看隔夜爆紅大成功的創業迷思 45天,3000萬下載,Draw Something挖到了什麼?
而不知道是不是因為Draw Something成功帶動手繪的風潮,最近一個新的手寫(繪)通訊App, Cubie Messenger ( Andriod , iPhone ),看它最近一個月的下載曲線,成長幅度驚人,儼然會是下一個爆紅的通訊App。
這讓筆者想起來,台灣公司開發手寫(繪)通訊App,Cubie Messenger並不是第一家(其實筆者也不清楚誰是第一家),早於去年八月時,由筆者先前於PChome帶領的Skype團隊所獨立出來的PChome子公司,連科通訊,就”悄悄”的推出一個專為tablet設計的 LiiHo手寫即時通 通訊App(發音為台語的”你好”,目前只有iPad的版本)。
筆者若沒於此文提及此通訊App,可能沒有幾個讀者聽過吧(就當筆者於此公器私用,幫以前團隊的作品打個廣告吧)。相對於迅速成長的Cubie Messenger,這個LiiHo不甚普及的原因,該怪推出的時間不對,沒搭上Draw Something的便車嗎?還是產品的設計上出了什麼問題?
1. Tablet (iPad) vs SmartPhone (iPhone, Andriod)
LiiHo專為Tablet開發,最大的考量點可能是,Tablet的螢幕面積較大,相對於Smartphone的小螢幕,手寫(繪)的應用會更容易與方便。
但,相對於幾乎100%的Smartphone可隨時隨地上網的程度,Tablet的隨時連網比率低很多,要通訊的雙方都能在線上透過Tablet的使用App的機會也就小很多。手寫(繪)功能固然增加了通訊App的使用樂趣,但 作為一個通訊App,若無法滿足使用者最基本的可隨時通訊需求,使用率會偏低,網路效應也難發揮 。通訊App投錯胎(裝置不對),再厲害的功能,也有志難伸啊!
2. 手寫(繪) vs 即時通訊的使用情境
LiiHo強調”手寫”訊息(也有其他如塗鴉或照片上畫圖與寫字的功能),如第一點提及,於Tablet上手寫文字可能容易一些。但仔細想一想,手寫不容易控制字體太小,而Tablet再大,又能塞多少字?加上Smartphone上的手寫辨識已經很方便,使用者某程度已經是習慣這樣的手寫訊息,且可以容納更多的字數, 又不是要簽署文件證明自己的筆跡,於即時通訊App上強調手寫訊息並不會是使用者必要的需求。
且於娛樂性上,反而是隨手塗鴉的”手繪”,會高於文字呈現的”手寫”,”手寫”文字有時可能可以表達當時的情緒與個性,但這也算是”手繪”的一種形式;雖然Smartphone的螢幕只能呈現簡單與有限的圖案資訊,但隨性的塗鴉,不是刻意作畫,更適合即時通訊的”即時娛樂”效果。
所以,當初為了要便利手寫應用,以及強調較多的照片/圖案資訊呈現,而遷就於Tablet上使用,反而限制了LiiHo的使用情境。
3. 註冊時綁著一個電信號碼的策略
不知道筆者是否注意到,Cubie Messenger的註冊方式,與What’s App以及Viber 這兩個受歡迎的即時通訊App(一個重文字,一個重語音)一樣,都是綁著使用者的一個行動電話號碼,而不是用email address,或者Facebook帳號註冊。
非常有趣,雖然現在越來越多人使用這些Internet的通訊App,但 行動電話號碼還是一個使用率高,辨識度高的ID。綁著行動電話號碼來註冊,除了可以達到更大的唯一性,於建立聯絡人名單時,匯入手機中的通訊錄的方便與意願,會高於匯入email address 或者是 Facebook的好友名單許多 。
Facebook固然好友很多,但總比不上手機上通訊錄的名單來得實際。而使用者對匯入的通訊錄名單發出使該通訊App的邀請時,對方若接受與下載,註冊時又是綁著行動電話號碼,雙方的通訊就好像打行動電話一樣的熟悉。順應使用者的習慣與融入其熟悉的操作環境,也可能是產生使用黏著度與網路效應有差異的原因。
通訊App已經不是通訊業者的專利
現在,從Smartphone上,發訊息第一個會用的是What’s App或者Facebook Messenger,要講免費電話可能是Viber。通訊App,現在又有Line來攪局,Cubie Messenger也是來勢洶洶。
在苦悶的現代生活中,於通訊App中加入娛樂元素,增加溝通的樂趣,是一種趨勢。對一個成功引進Skype,且經營龐大使用族群的公司而言,理當對開發一個新的即時通訊App,會比市場其他競爭者(尤其非通訊業者)更能洞察Customer Insight。
可惜或許是刻意要走與Skype不同的路,又或許經營Skype太久,設計產品時,無法歸零到使用者對即時通訊最基本的需求,忽略了服務的本質是什麼。 看看Line與Cubie Messenger,一個是入口網站開發的,一個是遊戲網站的作品,都不是從傳統電信,行動電信,或者專門經營線上通訊的公司搞出來的,這就像當初破壞傳統電信的Skype,也不是電信公司創造出來的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