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的Appstore業績大幅超越Google本家?
亞馬遜的Appstore業績大幅超越Google本家?
2012.04.03 | 科技

根據行動通訊分析公司Flurry所提供的最新資料,Amazon的Android系統應用程式商店(Appstore for Android),在每日使用者上獲得比Google Android Market(最近已更名為Google Play商店)更高的營業額。在Amazon採行一連串的作為下,營業額的衝高當然不足為奇,這些作為包括:嚴控應用程式的品質;以促銷活動吸引用戶每日不斷的回閱;以及最重要的一項,善用已經建立的「Amazon帳戶持有人」這個用戶基礎,讓信用卡資料已經建檔的這些「帳戶持有人」,在彈指之間完成結帳手續。

為了建立此項數據,Flurry公司調查同時位居蘋果、Amazon、及Google等三家線上應用商店排行榜榜首的應用程式。這些應用程式加總出來的每日上線人數,平均為1,100萬人。當Flurry設定iTunes應用程式商店的營業額為100%時,對照之下Amazon與Google的營業額則分別為89%與23%。換句話說,iOS的應用程式每賺取1元美金,Amazon應用程式商店則賺取0.89美元,而Google Play則賺取0.23美元。而Flurry公司的12月份報告,也確實發現Android Market與iTunes營業額比為0.23:1,驗證了此一論點。

2

Flurry認為線上零售的威力是Amazon成功的原因,滑鼠一按就能完成購買的創舉,簡直就是資料、效能、與客戶服務三者結合而成的線上銷售極品。反之,不論是數位或零售商店的經營,都不是Google的核心能力。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Amazon孕育成為第三種生態系統的潛力,讓開發商從中創造業績。如此一來,Microsoft/Nokia的生態系統是不是也可依樣畫葫蘆,藉由行動應用程式生態系統的滋養,有朝一日成為第四家線上商店參與者。Flurry認為Microsoft + Nokia絕對有此機會,因為強有力的作業系統、硬體的專業能力、以及最重要的一項,籌組堅實的第三方開發商的支援,都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基石。

Flurry也暗示Amazon的成功,將導致其他市場人士考慮採行相同策略,將Android改換成自家風貌的作業系統,並結合應用程式線上商店。特別是韓國三星(Samsung)公司,就是其中極為可能走上此路的公司,因為大多數OEM廠商都希望能擁有具差異性的軟體,以便爭取想要不同手機的電信商青睞。

此外,應用程式很快就要降臨電視身上,三星公司在硬體方面已頗有進展,自己也有Bada的作業系統,以往Android系統的發展雖順遂,但如果把OEM廠商希望軟體具差異性的想法,和Amazon在平板電腦對三星進行強力競爭同時又有能力為開發商爭取業績等等,林林總總集合起來,三星是否開發自家Android應用商店的策略選項就不會落於空談。

來源:TechCrunch

 

延伸閱讀:【HitoApp萬人評測大隊】新行動媒體,幫助開發者找出「讓App被看見」的可能性,目前正在熱烈徵集受評測的App,歡迎有興趣的開發者報名。

■ HitoApp評測報名網址 http://www.bnext.com.tw/edm/hitoapp/
■ 更多最新消息都在HitoApp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HitoApp

關鍵字: #亞馬遜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