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如何將你的履歷變身為印鈔機(下)
LinkedIn如何將你的履歷變身為印鈔機(下)
2012.07.03 |

最早負責推銷Recruiter服務的員工Nathan Egan,現在自行創業People Linx,這是一家社群商業解決方案公司;2008年,他以每個帳戶5000美元向各大企業兜售Recruiter服務,當時他最擔心客戶無法接受這個價格,結果沒想到銀行業者和顧問公司一點也不在乎價格,不到一個月的時間,LinkedIn改變了遊戲規則,最少要買3個帳戶,總價2.1萬美元起跳。同一時間,LinkedIn進行管理改組,當時的執行長(也是創辦人)的Hoffman像是一位創投業者,2008年找來經理人Dan Nye負責公司營運,不過當時LinkedIn面臨財務困境,許多專案也處於落後狀態;2008年從雅虎找來Weiner,數月後就接手執行長一職。

對網路相當瘋狂的Jeff Weiner,大學時期(1992年)就嘗試開發桌面電話會議工具,畢業後進入Warner Bros.,提出大膽的數位策略報告,讓大家都注意到這位只有24歲的年輕人。2001年加入雅虎,由於擁有過人的應用數學天分,專精於資訊驅動決策,最後負責雅虎最重要的電子郵件、搜尋、和新聞業務等。來到LinkedIn,上任後的數星期當中,一直在進行「聆聽」的工作,和338位員工進行面對面的談話以及小型團體會議。不採取雅虎的多方發展策略,而是想著如何把簡單的事情做好:重整網站、降低出錯率,進行大量測試、瞭解用戶想什麼。只有將產品做好之後,才能開始拼命想著:銷售、銷售、再銷售。

Weiner把創辦人Hoffman開始的創業念頭濃縮成精簡信念:「大規模地聯繫人才和工作機會」,2011年5月成功公開上市。至於創辦人Hoffman還是LinkedIn的執行董事長和公司最大股東,持股18%,市價接近18億美元,而Hoffman現在的心力都投入在創投公司Greylock Partners,是矽谷相當出名的創投業者之一。

今年稍早,LinkedIn推出針對企業雇主的Talent Pipeline服務,企業可以藉此先追蹤還未準備跳槽,但是企業對他們相當有興趣的人選。此外,LinkedIn資料科學家Peter Skomoroch負責開發分析會員資料的方法,進一步頗析不同人選的專業技能差異。LinkedIn產品管理副總David Hahn相當有信心地表示,就算未來五年沒有人去做任何事情改善Recruiter服務,這個產品還是可以每天不斷變好。因為只要會員人數不斷增加,服務地區不斷擴大,這些成長趨勢對LinkedIn來說就是最寶貴也最重要的事。

不過,LinkedIn還是存在了社群網站都會面臨的問題,這個每秒鐘就增加兩位會員的網站,很容易就成為駭客鎖定目標,上個月俄羅斯駭客組織宣稱盜取了LinkedIn的650萬名用戶密碼,雖然沒有用戶因此事件而被他人登入,不過這次攻擊事件顯示LinkedIn還是要在安全系統上加把勁。Weiner表示攻擊事件之後,公司立刻採取更多安全措施。

目前,LinkedIn有60%會員來自美國以外的市場,但是海外營收在總營收占比只有36%。如果可以拉近兩個數字之間的差異,LinkedIn利潤還可以繼續看漲,這就是為何LinkedIn過去一年內要在德國、日本、巴西、印度、西班牙和香港等地區設立辦事處。

Weiner想得更長遠,希望利用LinkedIn創造一個「經濟圖譜」(economic graph),指明企業所需技能和全球可用人才之間的關係,他認為需要五至十年的時間才能將這份經濟圖譜建立完成;若真能存在,對全球33億工作人口和就職市場的影響將不可言喻。

LinkedIn如何將你的履歷變身為印鈔機(上)

LinkedIn如何將你的履歷變身為印鈔機(中)

出自forbes

關鍵字: #LinkedIn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