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為了慶祝創立十週年,讓全球期待已久的Google手機終於問世。
9月23日,美國電信公司T-Mobile正式推出以Android作業系統為平台的Google手機,代號為G1,由台灣宏達電代工製造。G1的正式銷售日期為10月22日,但目前T-Mobile網站上釋出的預購名額,已經全部銷售一空。T-Mobile的母公司德國電信,也準備讓G1在11月於英國上市,明年初再引入歐洲其它地區。
這是自15個月前蘋果iPhone問世以來,手機產業的第二顆震撼彈。
G1售價179美金(折合台幣約5,775元),需綁約兩年,消費者如果要使用上網功能,必需支付每個月25或35美金的費用。分析師預測,到年底之前這兩個月的銷售量,將在20至40萬支之間。研究機構iSuppli則斷言,到了明年,以Android為作業系統的手機,將在全球熱銷2至3百萬支。
/ G1 vs iPhone,誰勝誰輸?
G1一現身,就被媒體與部落客拿來與iPhone大肆比較。在造型上,G1明顯不及iPhone來的有質感;螢幕尺寸,iPhone的三吋螢幕略勝G1的2.7吋;至於操作介面,有些人已經習慣iPhone的靈活方便的多點觸控,但也有人認為G1的側推式橫向鍵盤,仍然有一定的運用優勢。
另一項G1強調的優勢,在於整合Google所有的網路服務,也就是將「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由PC延伸至手機上,包括搜尋、地圖、影片、電子郵件、聯絡人、行事曆、即時通訊,所有手機上執行的動作都會和網路上的帳號做同步更新。內建瀏覽器用的是和Chrome同樣的核心技術,為Google自家的服務作了最佳化,像是Street View這樣的服務,在G1上執行會更為順暢。
這可能會是G1贏過iPhone的地方,但顯然也讓G1得高度倚賴網路連線品質,這對它來說可能是個致命傷,因為T-Mobile的3G系統當處於剛開通的階段,服務品質與基地台密度有待考驗。
卡在電信業者這一端的,還有銷售量的問題。T-Mobile目前的用戶數只有3千萬,相較之下,AT&T的手機用戶數則有7千萬,因此根據蘋果自己的預測,今年新款iPhone 3G銷售量將達到一千萬支。
即使T-Mobile主打「品質」,不重蹈蘋果與AT&T在推出iPhone所犯下的錯,讓G1成為一支通話品質良好、沒有太多bug的產品,G1依然不可能成為iPhone殺手。但如果回過頭來思考Google的本質,以及跨足手機產業的理由,就會發現拿G1和iPhone做比較,根本就是個錯誤的提問。
/ 免費與開放的創新式破壞
完全免費開放的Android平台,才是這場競賽的主角,才是Google最可怕的武器,因為G1只是搭載這平台的第一款手機,只是個開始。負責為G1生產晶片組的通訊大廠高通(Qualcomm),目前正與五家手機製造商合作,這代表Google發起的開放手持裝置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未來將會持續擴張,目前聯盟中的手機製造商只有宏達電、LG、摩托羅拉、以及三星,但在可見的未來,Sony Ericsson可望跟進加入。
最重要的是,Android的領土不只侷限於手機,而是整個手持裝置的消費性市場。根據富比士(Forbes)報導,Google最近就積極邀請華碩加入陣營,開發以Androi為作業系統的輕量網路電腦(netbook)。高通CDMA技術資深總監傑森.布蘭納(Jason Bremner)表示,明年將推出的Android手機,將會跨越各種價格與功能,「從中階到高階手機,從語音為主到更像PC。」
從這個角度來看,Google著眼的並不是任何一個特定的對手,而是整個手機市場,甚至是消費性電子產業。
Android是個完全開放的作業系統,不掌握在任何一家公司的手中,透過成員彼此的合作與技術分享,共同造就會持續演化、前所未有的系統平台。T-Mobile技術長柯爾.布洛門(Cole Brodman)表示,「隨著科技與人性需求的改變,Android平台將會透過第三方開發隨時做出對應。」 這和蘋果「部份開放」的邏輯大不相同。
Google的這步棋,無疑是將Web 2.0的概念放進消費性電子產業中,最終目的是要創造出Android平台的影響力,讓搜尋的領域從PC延伸至各種手持裝置,回過頭來壯大Google原有的網路平台,讓成長已漸趨緩的網路廣告市場有再次成長的空間。
參考鏈結:T-Mobile G1示範操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