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處的時代正進行著一場支付革命,由於行動裝置的便利,線上與離線商務的分野逐漸模糊,離線(實體商場)發生的購買行為也能在線上付款結帳。所有的創新措施加以公權力的介入,雖讓支付手續費下降,也威脅到支付服務商與相關新創公司的利潤來源與生存空間,但在整體支付市場尚上有另一更大的商機:運用支付資料建構一個更有價值、防禦更完備的商業模式,而不單純倚靠向業者收取處理交易的手續費作為收入來源。
在今日的支付市場中,支付服務商之間收取費率高低的競爭不是唯一降價壓力來源,政府干預也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對於業者而言,交易處理手續費是人人都想盡量壓低的成本。老實說,支付服務商不但沒有幫業者帶來新客源,而是在從他們的既有客群身上淘金。大家逐漸認清的事實與共識是:連結「買賣雙方的銀行帳戶」,永遠不比連結「買賣雙方」來的有價值。比起賺取交易手續費,對支付服務商而言更有價值的是如何跨入離線(實體商場)交易的領域,以及如何協助業者開闢新客源。
什麼人買了什麼東西,誰又花了多少錢在什麼事物上,這些都是傳統以紙鈔付款方式無法追蹤的資訊。支付服務商其實可以從其所經手的交易中,獲得許多有價值的不對稱資訊,而這些資訊將有助業者追蹤、分析消費族群的消費習性,進而運用現有交易資料創造出更多交易。如美國運通( American Express )、PayPal、Square等已與消費者有直接關係的公司,便擁有絕佳的基礎可提供類似亞馬遜推薦系統的服務。
雖然收取手續費的確是合理的收入來源,但長遠來說,一但愈來愈多公司加入提供類似服務,這就不是一個可穩固防禦自己事業領域與收入來源的方法了。藉由運用支付資料使業者、消費者雙雙受惠,才是永續之道。
來源:TechCrun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