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專注於綠色創投的@Venture執行長戴伊(Rob Day),日前在部落格上發表了名為〈綠色創投出了什麼錯?〉一文,指出目前的綠色創投案幾乎沒有獲利,而已知失敗的投資案,又不足以發展出衡量科技是否確切可行的指標。
綠色創投模式急需改變
創投公司將綠色科技視為不同於過去投資案例的心態,讓他們抱著找到「黑天鵝」的心態,也就是要靠著一次IPO大賺,儘管這種案例其實少之又少。
其實真正的投資決策,不論其領域為何,都應專注在創新與企業家特色之所在,才能建立綠色科技次領域的生態系統。也就是說,創投公司其實根本就不該想方設法找出綠色創投的新商業模式,而是將重點放在如何讓綠色科技依照已驗證的創投模式運作。
戴伊進一步說明他期望中的綠科技創投環境是:綠色科技整體的投資金額或許應該減少,特別是專注在晚期階段的投資比例更該降低。他也認為更多的小型投資可轉向資金充裕,又富有成長力和獲利機會的案子;而早期階段甚或萌芽階段投資者,可帶領其他投資客進入未開發的科技次領域進行投資。
事實上,戴伊期望的投資理念正在發酵中,創投業者逐漸開始尋求學界與政府的支援。根據美國《商業週刊》報導,二○○八年八月,有一批創投業者,去到美國國立再生能源實驗室,試圖從政府援助的研究案中找到下一個能在業界生存的商業模式。
二○○八年二月,更有美國能源部與三家創投公司合作的「在學企業家」(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計畫,由企業家參與政府研究案,以找出能商業化的綠色科技。
不過,目前綠色創投最大的問題,仍在於種子階段的研究案,雖然在成功後將有可觀的報酬,然而等待成熟的時期也相對更長。為了向股東交代,創投公司一般需在五至七年內獲利了結,這跟動輒十年以上的尖端研究仍有一段距離。創投公司的耐心將是下一波綠色投資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