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肩膀!Facebook活動匯聚眼球
站在巨人肩膀!Facebook活動匯聚眼球
2012.10.03 | 行銷

「好康活動」、「全民最大投」、「全民百萬學堂」……,這些在Facebook粉絲團常用來舉辦抽獎、投票、有獎徵答的行銷工具,不管是粉絲團主或網友都不陌生。這些工具全都出自於發燒網。

讓人意外的是,發燒網2011年5月才上線,在沒有花費行銷資源和聘請業務人員的情況下,不到一年時間就挺進2012台灣網站百大排名,究竟如何做到?這一切要從發燒網創辦人從過去累積的經驗開始說起。

發燒網創辦人陳郁辛和閻妃麗,是一對擁有許多相似點的合作夥伴,兩人年紀僅相差兩歲,都曾在美國求學、就業。陳郁辛念的是史丹佛大學Computer Science,畢業先後待過兩家矽谷的新創網路公司;閻妃麗拿到柏克萊大學工業工程的學位後,則先後任職於兩家美國前五大ERP顧問公司。

2000年是她們決定回台灣的關鍵點。一個因為網路泡沫化,新創公司倒閉,另一個因為隔年的911事件,公司大幅裁員。2002年,時值eBay進軍台灣市場招兵買馬,於是兩人從朋友變成了同事。陳郁辛一開始擔任網站產品規劃,三年後更成為集團另一事業奇集集台灣的創始成員,擔任台灣區負責人。閻妃麗則一直負責跨國交易業務,只是戰場從台灣,三年半後轉到eBay上海。

eBay的跨國體系和經營策略,讓兩人學到了紮實的基本功,但也因為無法握有產品主導權,因而萌生離開念頭,相約創業。同樣熱愛旅遊的她們,2008年底第一個創業作品是「Whiich一起玩」民宿網,卻在透過Facebook粉絲團推廣網站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中小企業行銷資源不足的問題。

以工具起家,用平台概念成長
於是陳郁辛開始動手開發一些免費工具釋放給商家使用,去年初加入了第三位合夥人陳柏育,在中國長沙帶領六位技術人員,持續開發工具,創業之路從此轉了大彎,全心投入Facebook應用。「開始以後就發現,這個市場的商機比民宿網更大!」陳郁辛笑著說。

站在幫助中小企業的初衷,發燒網目前開發的八款粉絲團行銷工具中,只有三款進階工具要收費,其他不僅免費且安裝即可使用,讓企業省去請專人開發客製化App動輒數萬元的費用,目前已有超過1萬2千個粉絲團使用。

發燒網帶給商家的效益,卻遠遠超過工具本身。兩人在eBay學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市集平台的威力。開發工具一年半後,她們在去年5月成立「發燒網」網站,將所有行銷活動全都匯整起來,目前網站每天上線150個新活動,同時在線則超過1000個。

對網友
來說,在網站上可以很容易找到好康活動參與對粉絲團主來說,這裡聚集的眼球數量,讓活動獲得更大曝光。更重要的是,將活動拉出****Facebook****的世界,還能賺到免費的搜尋流量,帶來正向循環。

「很多做Facebook App的業者,都專注在客製化工具這一塊,但工具本身不是沒有附加價值,而是沒有比媒體、通路來得高,」閻妃麗笑著說:「客製化工具可以賺很多錢,但這不是我們的方向,有些錢要忍住不賺!」

面對消費者,力量最大
兩人在eBay學到的第二件事,就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服務,最有力量。閻妃麗認為:「很多時候B2B是建立在維繫客戶關係上,但C2C真的就是把服務跟產品做好就行了,這是唯一被驗證的標準。」

力量大相對挑戰也大,雖然發燒網從工具起家,但對於使用者體驗也不敢怠慢。兩人正規劃更多的個人化設計,像是網友登入後,會先看到自己加入的粉絲團目前正舉辦的活動,同時仿照亞馬遜的推薦模式,透過網友喜好推薦他可能也會喜歡的活動。

目前發燒網雖然是以使用工具計價,但若著眼行銷角度,未來還有很大的定價空間。「如果只是使用工具舉辦單一活動,商家付費意願不高,但若能把社群行銷當成串聯行銷環節的一部分,就能提高付費意願,」陳郁辛表示。今年發燒網就會積極與媒體、廣告公司接觸,讓它們將發燒網的平台概念推薦給客戶。

今年另外兩個更大的計畫,則是行動策略和海外市場。今年初,發燒網已推出手機版網頁,上半年也會陸續推出iPhone和Android App,屆時就能協助商家把虛擬活動拉到實體。像是打卡拿優惠券後,再到實體店消費,又或是中獎訊息可以立即通知網友。海外計畫則選定東南亞市場,預計找廣告、企劃公司以代理方式,推出符合當地語系的活動平台。

陳郁辛回想起以前花費大把預算,推廣奇集集的日子,發燒網開張才半年多,在完全沒有花費行銷資源和業務人員的情況下,就擠進百大排名。「如果沒有Facebook,不可能有這樣的成績!」陳郁辛笑著說:「雖然是誤打誤撞進入這個產業,但當下就知道一定要把握機會,趁早投入。」

而這或許是她們從eBay學到的第三件事:發現需求,毫不猶豫切入市場。

發燒網
●開站時間:2011年
●創辦人:陳郁辛、閻妃麗、陳柏育
●營業模式:社群行銷平台,以Facebook行銷工具收費
●大事記:2010年開始開發粉絲團行銷工具/2011年成立發燒網平台,聚集各家企業舉辦的好康活動,增加曝光/201年推出手機版網頁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No.214》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