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腳上的跑鞋,是否正變得越來越厚?這股從「赤足極簡」逆向而行的趨勢,不僅改變跑者穿著習慣,更引發運動品牌間一場看不見的技術大戰。
從引發足部傷害的極薄鞋款,到如今兼顧緩震與速度的「超級跑鞋」,這場技術革新背後的真正核心戰場,藏在鞋底深處、那塊輕盈又彈韌的「泡棉」。
你是否發現,腳上穿的跑鞋越來越厚?這個過去十年來的設計趨勢,現在更牽動運動鞋大廠間的軍備競賽,搶攻規模超過11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兆3572億元)的市場大餅。
2009年,暢銷書作者麥杜格爾(Christopher McDougall)的著作《天生就會跑》(Born to Run),在全球大受歡迎。書中推廣赤足、穿著五指鞋跑步的理念,也讓不少跑者選擇能直接感受地面的極薄鞋款。
不過,後來越來越多專家表示,許多穿著這種「極簡風」跑鞋的跑者,都曾遭遇足底筋膜炎、阿基里斯腱炎、壓力性骨折等問題。
因此,足科醫師開始向患者推薦Hoka的運動鞋,其特色是極厚的緩震中底。有逾40年執業經驗的運動足科醫師科比(Kevin Kirby)觀察,現在鞋店裡至少一半到三分之二的鞋子,看起來都是極厚的緩震中底。
除了維持足部健康,造成Hoka極厚緩震中底鞋爆紅的另一股推力,則是來自「超級跑鞋風潮」。Nike的超級跑鞋在2016年里約奧運中首度亮相,鞋中碳纖維板被厚實的中底泡棉所包覆,確保運動員每一步落地能量損耗比原有鞋款更少。
《華爾街日報》指出,這種設計讓跑者以相同努力,卻能跑得更快,可將馬拉松成績縮短數分鐘。Nike的成功促使其他品牌紛紛投入超級跑鞋研發,掀起一場到目前為止仍在持續的軍備競賽。
有些公司往高科技方向鑽研。如2023年在邁阿密成立的Avelo,就在鞋墊中內嵌感測器,透過藍牙連接到應用程式,監測跑步配速、步幅長度等資訊,幫助使用者判斷該跑多遠、多快,第一批鞋款預計今年底出貨。
但多位專家一致認為,超級跑鞋背後的泡棉配方,仍是最有潛力創新的領域。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教授奧索伊(Peko Hosoi)直言,「這是一場泡棉軍備競賽。」包括Brooks、New Balance、Hoka、Nike等品牌都在微調其跑鞋泡棉成份、厚度、形狀,使性能和舒適性極大化。
運動媒體《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分析,前幾代超級跑鞋的中底,主要由PEBA(聚醚嵌段醯胺)製成,但現在最受矚目的鞋款,中底已經不再是PEBA。
例如,索康尼(Saucony)Endorphin Elite 2系列鞋款,就採用TPEE(熱塑性聚酯彈性體)製成,《跑者世界》認為,它或許是目前為止最具彈跳感的超級跑鞋。
而今年4月波士頓馬拉松期間首次亮相的Puma Fast-R Nitro Elite 3,鞋底則由A-TPU(脂肪族熱塑性聚氨酯)構成。這些新材料在相同的堆疊高度下,它們的重量更輕。在世界田徑總會2020年將公路馬拉松賽事的鞋底堆疊高度限制在4公分後,這樣的創新更顯必要。
隨著各家大廠力拚材料研發,誰能用新的泡棉材料組成滿足更多族群需求,誰就能佔據市場話語權。只要做出最強泡棉,幾乎就等同於運動鞋的科技領導者。
延伸閱讀:Nike、Puma搶占3兆商機,關鍵竟是一塊泡棉
亞運中國選手不穿國貨、穿Nike,強龍如何壓過地頭蛇安踏、李寧?
本文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