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慶億元年薪的效應
楊元慶億元年薪的效應
2006.08.01 |

在紐約奮鬥的台灣投手王建民,剛拿下今年球季第12勝,照這種表現看來,明年洋基隊至少得花300萬美元(約一億元台幣),才能留下他。 另一位來自北京、也在紐約奮鬥的中國企業家—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則是在聯想七月中公布去年年報後,被發現薪水四級跳,從424萬元港幣大幅增加為2175萬港幣(約1億元台幣),增幅為412%。 在前年收購IBM的PC事業部之後,聯想的困擾之一,就是IBM每位主管的薪水,都比聯想高,而且高很多,甚至比聯想職稱高幾級的主管都還高。以去年離職的原CEO華德為例,工作八個月領走1.12億元港幣薪水,和他的老闆楊元慶實在無法比。 這是中國企業國際化要學的第一堂課。根據中國媒體統計,把在深滬上市公司總經理的薪水算了一遍,平均只有29萬元人民幣,折算不到四萬美元,和美國企業相比實在少得可憐。但是大陸企業仍保有過去公家單位的許多習性,包含配車配房,以及所有公務、私務費用都可報銷充公,實際所得往往是薪水袋上數字的好幾倍。

中國一代之間薪資漲萬倍
最起碼,高薪CEO已不是新聞。以內蒙古的乳業公司伊利為例,目前的執行長潘剛僅36歲,年薪也只有22萬元人民幣,但擁有的公司配股價值達1.2億元人民幣。類似這種低薪高所得的例子,在中國企業非常普遍,特別是在國營企業改制後,極需有經營能力的人才,幾乎是不計代價招攬。 中國企業與國際接軌,第一步是工作流程和法規的對接,第二步就是薪資的對接,這表示還有更多像楊元慶這樣的例子會發生。對中國的工作者來說,真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我認識許多在1990年代初期大學畢業投入職場的中國朋友,當時的月薪在100元人民幣左右,到了現在月薪都有15000元,甚至更多,十五年漲了一百倍。如果他們所服務的公司有朝一日也國際化,而他們碰巧被外派出去,未來還有再上漲一百倍的可能。正常情況下(通貨膨脹控制得宜),薪資要上漲一萬倍,必須要經過三、四代人努力才能做到,在中國卻是一代人就完成。 目前能拿到楊元慶這種高薪的人,屬鳳毛麟角,但因為他的提高,帶動聯想在中國的主管跟著提高,因而帶動其他中國企業的主管薪資提高,這是市場法則。 從這個角度看,台灣的工作者實在便宜得誇張。過去,電子業因有分紅配股,薪水低無所謂,但現在股市差,公司股本也大,來自股票的收入愈來愈低。我有兩個朋友已做起獵人頭生意,專門仲介台灣高級主管到大陸企業任職,幫大陸老闆打工,我相信這是不可逆轉的潮流。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