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uzz】台灣寬頻三飽的危機與轉機 破除消費者「飆網」的迷思
【i-Buzz】台灣寬頻三飽的危機與轉機 破除消費者「飆網」的迷思

網路,儼然成為現代人食衣住行育樂方方面面不可或缺的生活媒介,但台灣寬頻的軟硬體設備卻遲遲未能契合消費者需求。根據消基會統計,此類電信糾紛不但近年持續稱霸申訴排行首位,比重更是持續升高,已然成為台灣最大的民怨製造機。以行動上網為例,2010年下旬起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等電信公司,紛紛大舉促銷3.5G行動上網吃到飽方案,但是消費者卻反應「吃到飽方案」其實是「 lag、斷線、修不好」的套餐組合。而2011年聯合報新聞報導也指出「國內可行動上網用戶數已近兩千萬戶,但電信公司基地台數量和頻寬跟不上腳步,不少用戶發現上網速度明顯變慢了,『吃到飽』變『吃不飽』,實在讓人『氣到飽』。」(註一)直至今日,寬頻三飽的抱怨聲浪依舊不絕於耳(註二),足見消費者對於台灣寬頻軟硬體設備的不滿。但,危機即是轉機!i-buzz口碑研究中心告訴您,如何化解消費者心中熊熊的干戈怒火為玉帛,平息三飽寬頻所引起的眾怒!

本研究中心先從台灣寬頻的品牌口碑排行切入,理解現行消費者憤怒的標靶究竟射向何方。下圖為2012年五月至八月的寬頻品牌口碑冠亞軍:
1

由上圖可以看出,中華電信HINET穩定的以七成比例屢屢拿下五到八月的口碑冠軍,而第二名SeedNet的口碑根本難以望其項背,剩餘的電信廠商如凱擘、億聯科技、APOL亞太線上、台基網…等,即便聯合起來也僅瓜分一成不到的口碑。然而,中華電信的冠軍王冕得來並不光彩,根據本研究中心整理的六到八月口碑熱門話題顯示,TOP 20 的熱門口碑話題清一色聚焦於中華電信HINET,因而造就了中華電信屹立不搖且壓倒性的口碑王座,但是細看口碑話題與內文便可發現,其口碑王座有半數是由負面評價堆疊而成。如下圖所示,消費者相當在意且關心中華電信HINET軟硬體的服務與品質:
1

即便如此,本研究中心也必須持平而論:中華電信的負面評價其實有些非戰之罪,因為台灣有97 %的固網資源,以及70到80%的網路流量都掌握在中華電信手上,導致消費者在遭遇軟硬體設施問題時,自然就會把矛頭指向坐擁龐大設施基數的中華電信。

那麼,中華電信可以做些什麼?來弭平這非戰之罪。而其他瓜分三成消費口碑的電信業者又可以做些什麼?在軟硬體設備受限於中華電信之下,開出新路攫取消費者的青睞與重視。

本研究中心在此統計出2012年五月到八月份消費者最在意的口碑關鍵字類型,如下圖所示共計七大類:產品(如:光纖)、價格(如:電路費)、通路(如:門市)、服務(如:客服、裝機)、品質(如:短線、保證頻寬)、系統業者(如:台灣數位、信和)、優惠方案(如:學生專案)。從這張圖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消費者在意的並非是由「誰」(下圖中的系統業者)提供此項服務,而是業者所推出的「產品」其「價格」與「服務」是否能對上消費者的胃口。其中,以包含光纖、ADSL、下載、上傳、CABLE、固定/流動IP、上/下行、固定式的「產品」類關鍵字獲得消費者廣泛的討論,在四個月中均超過千次的口碑討論。
1

再搭配下圖的逐月 TOP 10關鍵字,前三名熱門關鍵字分別為光纖(四個月共2682筆)、ADSL(2048筆)與下載(1438筆)。有鑑於此,我們可以認知到對於消費者而言,雖然「價格」(988筆)依舊出現於口碑討論,但最重要的是寬頻產品本身的「功能性」,也就是說,到底電信業者可不可以提供消費者穩定的網路載體,達到消費者對各項生活層面的迫切資訊需求。
1

但對此,在2012年九月遠見雜誌時事熱線專題,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數據:「根據Speedtest最新調查,台灣有線寬頻下載速率28.79Mbps是全球第六快。」也就是說,即便台灣消費者享有全球第六快的寬頻服務,但是依舊弔詭的覺得不夠好,認為台灣電信業者所推出的產品功能性不足,無法達到想像中的便捷與實用。針對此現象,中華電信該如何應對?其他電信業者如中嘉、台灣大寬頻、So-net、速博…等又該如何出招,趁著中華電信焦頭爛額之際,搶攻消費者的寬頻訂單呢?

打蛇打三吋!寬頻品質老實說
該期遠見雜誌引述台大資工系助理教授鄧惟中的分析,指出由於業者屢屢把「速率」當成訴求噱頭,使民眾對寬頻有高期待的傳輸品質,然而實際上寬頻的功能性被誇大,因而產生了難以化解的客訴風暴和不信賴。本研究中心的確也觀察到該現象,如上文所歸納的熱門口碑關鍵字「品質」一類中,不斷重複著「斷線、龜速、穩定、速度、不穩、連線、保證頻寬」等字眼,在在可以看出消費者對於寬頻速度,亦即速效取得資訊的期待。鑑此,i-buzz口碑研究中心誠摯的建議各家電信業者,在行銷時應首重破除消費者對「飆網」的迷思,其次,誠懇實際的說明在現行軟硬體設施中,業者所能提供的最好方案,才是能牢牢抓住消費者荷包的上策!

註一: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303567#ixzz277JypxkX
註二: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507&t=2877492&last=37630949

轉自i-Buzz Research

關鍵字: #電信通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掃地機器人到智慧座艙,凌陽科技C5晶片如何在AI時代掌握邊緣算力主控權?
從掃地機器人到智慧座艙,凌陽科技C5晶片如何在AI時代掌握邊緣算力主控權?

掃地機器人也會說話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它不只會自動導航和避開障礙物,還能經由辨識主動發問:「前面是水漬,要幫您拖乾嗎?」這不再是實驗室裡的遠景研究,而是IC設計大廠凌陽科技即將推出的C5平台晶片技術中,正準備實現的日常智慧場景之一。

創立於1990年的凌陽,從消費性多媒體IC設計起家,逐步拓展至車用數位影音、沉浸式聲學系統單晶片等領域。近年來,凌陽提出「C+P Plus 1」的晶片架構策略—也就是以核心運算晶片(Computing, C Chip)加上外部裝置(Peripherals, P Chip),形成一個策略性整合的應用單元(Plus 1),形成模組化、可客製的系統解決方案。這樣的設計方式,不僅能透過先進製程打造更小、更有效率的小晶片(Chiplet),還能透過與生態系夥伴共研周邊模組,降低創新應用的門檻,加快產品落地速度。

這樣的晶片模組策略,展現出凌陽對市場變化的敏銳洞察,也顯示在 AI浪潮的趨勢下企業的積極轉型。而如今打造C5平台的能力,正是建立在 C3平台的技術累積與經驗之上。

讓機器「看得見」,C3平台打開邊緣AI應用之門

C3平台具備 AI 影像辨識能力,應用於智慧設備場景。
C3平台具備 AI 影像辨識能力,應用於智慧設備場景。
圖/ 數位時代

「C3的任務,是要讓機器能看得見,」凌陽產品總監黃興生如此定義這款SoC晶片的角色。他表示,C3 平台是一款整合AI加速器的影像處理系統單晶片(SoC),具備即時辨識功能,能運行CNN(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等深度學習模型,適用於智慧相機、掃地機器人、安防設備等場景。透過感測與辨識畫面中物體、人臉、動作等關鍵資訊,C3讓終端設備不只是可以看見,還能提升裝置主動判斷能力還具備判斷的能力,像是避障、偵測跌倒等功能。

凌陽當初推動C3平台的關鍵決策,來自對邊緣AI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AI技術正從單純的資料擷取,邁向即時決策的全新階段。與其將大量影像資料傳回雲端進行處理,凌陽選擇在裝置邊緣端直接完成分析,不僅大幅提升反應速度,也確保資料安全性與隱私。

這項技術路線不僅展現凌陽在AI應用上的前瞻佈局,更幫助品牌客戶打造具備差異化的智慧產品,為其搶占市場先機。C3平台目前已廣泛應用於IoT、長照與消費性電子等領域,讓凌陽在相關市場搶得先機。

然而,隨著語音助理與生成式AI技術的迅速崛起,凌陽也意識到僅具備影像辨識與判斷能力的C3,已難以滿足未來市場對「互動性」與「理解力」的高度期待。下一代晶片勢必得導入語言理解與生成能力,才能真正滿足客戶對於AI在各場景應用的想像。

早在2023年中、全球掀起ChatGPT與大模型熱潮之前,凌陽就已開始密切關注生成式AI的應用趨勢。當時,凌陽團隊在分析C3平台的市場反饋時,發現儘管機器已能「看懂」影像,卻仍無法「聽懂」語言、更無法「理解」使用者的真實意圖,導致智慧裝置的互動體驗始終停留在被動回應的階段。

用C5迎戰AI互動時代,從晶片到平台加速少量多樣的AI應用

「下一代AI晶片,不該只是影像辨識的機器視覺工具,而應該是一個能『理解場景、理解語意』的互動平台,」黃興生回憶道。正是在這樣的思維驅動下,C5平台的構想逐步成形。

但這項轉型也意味著凌陽必須面對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為了支援大型生成式模型運算,晶片所需的記憶體頻寬從過去的10GB/s躍升至100GB/s以上,晶片面積、功耗與資料搬運效率都成為設計瓶頸。開發C5所需的資源與技術複雜度,遠超以往,這已不再是單靠企業內部團隊即可獨力完成的任務。

因此,凌陽科技決定參與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推動的「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藉由政府資源挹注,加速推動C5晶片架構的研發、IP整合及場域驗證工作。在本計畫的支持下,凌陽成功建構完整的SDK(軟體開發工具包)工具鏈、模組化平台與開源開發架構,同時擴編軟體開發團隊。「與其說C5是一顆AI晶片,更貼切地說,它是一個完整的開發平台。」黃興生表示。

面對AI應用「少量多樣、快速導入」的市場特性,C5從一開始就被定義為模組化、可擴充的開發平台。凌陽同步提供韌體、SDK、開發板與可視化工具鏈,並開放原始碼,協助不同領域的業者依場景快速部署。比起 C3強調即時影像辨識的單點功能,C5進一步整合語音輸入、自然語言處理(NLP)與大型視覺語意模型(VLM),具備情境推論與語音互動的能力——讓機器從「能感知」真正走向「能理解」。

舉例來說,在C3的掃地機器人應用中,晶片可辨識障礙物與髒汙物並繞開它們;但在C5平台上,同樣的機器人不僅能看到,也能主動提醒使用者:「前方髒汙,是否需要啟動拖地模式?」或依據內建情境判斷,自主決策是否清理,並提供語音互動回饋。而在長照場域中,則能透過語音確認長者意識狀況,例如在偵測跌倒後主動詢問:「您還好嗎?需要我幫忙聯繫照護人員嗎?」

凌陽產品總監黃興生展示C3平台,奠定了推動 AI 視覺晶片C5平台的基礎。
凌陽產品總監黃興生展示C3平台,奠定了推動 AI 視覺晶片C5平台的基礎。
圖/ 數位時代

目前C5已完成初步晶片架構設計,預計將於2026年第二季投片,並於2027年進入應用導入階段。凌陽同步規劃將C5平台推廣至智慧座艙與工業機器人等領域,結合車內語音控制、駕駛監控與乘客情緒辨識等功能,打造真正具備語音理解與空間感知能力的智慧終端。「AI晶片的競爭力,不再只在於速度與功耗,而在於能否真正理解使用者與環境。」黃興生強調。 C5 不只是凌陽邁向 AI 世代的關鍵一步,更代表台灣 IC 設計產業朝整合平台與價值鏈重塑的重要實踐。。當晶片能讓終端設備具備說話、回應與推論的能力時,象徵的將不再只是技術進化,更是人機關係的重新定義。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凌陽科技
● 董事長:黃洲杰
● 核心技術:車用智能座艙系統、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無線音頻系統、家用影音娛樂系統與Edge AIoT小晶片等產品之研發。
● 資本額:新台幣59億8000萬元
● 員工數:320人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