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年,亞太地區的新公司股票初次上市(IPO)金額,首次超越美國,今年更進一步,光香港市場一地的初次上市金額就將超越美國。五月二十四日於香港上市的中國銀行,共募集九十七億美元,認購金額超過一千五百億美元。這使得中國銀行的總市值達到九百億美元,按《華爾街日報》估算,已躋身全球前十大銀行。
九十七億美元募集成功,是過去六年來全球最大的一宗,也是繼去年同樣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建設銀行後,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中的第二家,實現了海外上市,並且吸引國際投資人追捧。蘇格蘭皇家銀行在中國銀行上市前取得五%股份,已獲利至少一倍。外資看重的,並不是國有銀行的資產,而是取得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門票。
台灣受制於政策只能乾著急
對中國而言,則是再次推出「市場換取技術」策略。在九○年代,這指的是以中國國內市場吸引製造業前來投資,但代價是必須回饋部分關鍵技術給中國廠商。今年五月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到北京訪問時,即要求中國政府不得再以此為籌碼要求外商公開技術。
中國政府藉由外資入股,來改善股權結構,並帶進現代銀行的管理經驗,改善原本國有體制的銀行。由於股權改制只對外資開放,限制中國企業入股,以致最近引發許多「賤賣國有資產」反彈聲浪。
但是,看在外資眼裡,這些被稱為「賤賣」的資產可一點都不便宜。安永(Ernest & Young)在五月初剛公布一份報告,指出中國的銀行總計持有不良貸款高達三千五百八十億美元,不良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超過二○%。中國中央銀行旋即出來駁斥,稱不良資產的比重控制在五%以內,安永在壓力下收回這份報告。
今年底,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中的第三家中國工商銀行,也將在香港上市,屆時將再次炒熱香港的初次上市市場。在一線銀行上市後,接下來規模較小的二線銀行,如招商、民生和中信等銀行,也將陸續上市,募集金額在十億美元左右。
相對這一波上市潮最感焦慮的,應是台灣的銀行和金控集團,因為台灣政策限制的關係,他們完全被排除在外。如果客觀條件不變,隨著中國的銀行上市家數增加,焦慮感只會愈來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