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英飛凌獨立記憶體部門、飛利浦規劃獨立半導體部門之後,大半年的時間中,全球半導體產業,又掀起另一波重量級重整。七月底微處理器大廠超微(AMD),宣布以五十四億美元的代價,購併繪圖晶片大廠亞鼎(ATI)。
根據iSuppli的估計,去年超微以五九.七億美元的營收,擠身全球第八大半導體廠商,而亞鼎也以二十.三億美元的營收,排名全球第四大IC設計廠商,這樁購併對半導體產業的影響與重要性,從兩家廠商的規模上便不難看出。
「這樁購併案,有助於提升超微對抗英特爾(Intel)的競爭力,」《紐約時報》指出。自從一九八五年,英特爾推出第一顆三八六微處理器產品之後,過去近二十年的時間中,站在全球PC成長大浪潮上,英特爾是半導體產業中呼風喚雨的巨人,長期雄踞半導體龍頭寶座。然而過去三年來,超微對英特爾的威脅卻與日俱增。
超微大幅追近英特爾
在資訊版圖上,超微這幾年急起直追,無論在PC或是伺服器市場中皆大有斬獲。今年五月,全球電腦龍頭戴爾(Dell),首度打破獨尊英特爾的布局,在部分企業高階伺服器產品上,開始採用超微的微處理器。超微的微處理器,也因此正式打進IBM、惠普、戴爾、昇陽四大伺服器廠商的供應鏈中。根據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預測,超微在伺服器市場的市場占有率,將可自去年的一六%,大幅提高到今年的二六%。
在PC市場中,超微也呈現跳躍式成長。根據IDC估計,今年第一季,超微的微處理器在全球PC市占率,首度突破兩成,達到二一%,相對的,英特爾則首度滑落至八成以下,超微執行長魯茲(Hector Ruiz)更指出:「二○○九年以前,超微要拿下三成的PC市占率。」《富比士》雜誌(Forbes)就指出,一旦超微搶下三成的占有率,將可為超微創造一百一十億美元的營收。在市場上強勁的出貨表現,更一舉讓超微第一季的毛利率以五八.五%,首度超越英特爾的五五.一%。《財星》雜誌(Fortune)也在今年,將超微譽為美國十大創新公司之一。
十五年來超微在後苦苦追趕
在PC產業長達二十年的高成長黃金年代,超微與英特爾的對抗,長期處於挨打局面,直到二○○三年才逐漸改觀。過去,英特爾每一次新的微處理器產品問世,往往都被視為劃時代的產品,從三八六、四八六到Pentium各微處理器世代,英特爾的產品發表軌跡,幾乎就是PC產業發展史。相形之下,超微老是落後在英特爾身後,無論在媒體報導、品牌知名度上,遠不如英特爾。
在微處理器市場起步的競賽中,超微落後英特爾五年,這五年的差距,注定了超微往後十五年苦苦追趕的命運。超微創辦人桑德斯(Jerry Sanders)與英特爾三位著名的創辦人諾伊斯(Robert Noyce)、摩爾(Goden Moore)、葛洛夫(Andy Grove),早年都是快捷半導體(Fair Child)的同事。不同的是,桑德斯與另外七位出身業務部門的同事創辦超微,英特爾創業團隊則出自研發部門,不同的專業背景,使得兩者在創業之初的際遇有如天壤之別。英特爾在成立之初,只花了五分鐘便募到二百三十萬美元資本額,超微卻到了註冊截止前不到二十分鐘時,才募齊最底限的十萬美元,英特爾紮實的技術背景,在創業之初就備受看好。
一九八四年,英特爾宣布全力轉進微處理器市場,一九八五年就推出第一顆三八六微處理器,從此席捲PC市場,超微卻直到一九八九年,才全力轉進微處理器市場。在隨後的十五年中,每當英特爾推出時脈更快、效能更好的微處理器,超微往往要在三到六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之後,才能跟上。而一旦超微推出效能相似的產品,英特爾則開始以五到七成的售價,降價銷售,並推出更新一代的產品。
也因此,超微過往只能分食桌上型電腦的市場機會,在毛利更高的筆記型電腦與伺服器市場,則一片空白。從一九八九到二○○四這十五年的對抗中,超微既無法撼動英特爾霸主的地位,自己更是慘不忍睹,期間只有七年獲利,另有八年則是虧損收場,本身財務狀況一直沒有起色,甚至二○○二年科技產業最不景氣時,超微一年就虧損十三億美元,而十五年中,七年獲利的總和不過十六.六億美元。
二○○三年英特爾的策略失誤,讓超微找到轉守為攻的好機會。在英特爾的策略規劃中,三十二位元與六十四位元系統上,被視為兩個產品世代斷層,彼此各自獨立。這道斷層缺口,讓超微找到發動攻勢的原點,隨著多媒體檔案、3D遊戲需求大增,消費者開始需要更龐大的資訊運算能力,促使六十四位元時代來臨,取代三十二位元。
英特爾策略失誤超微大反攻
看準市場機會,當英特爾全力發展Centrino無線上網等各式三十二位元時代的產品行銷之際,超微將有限的資源投注在六十四位元開發,提前推出六十四位元桌上型電腦微處理器。此外,在伺服器市場也同步推出能與三十二位元應用程式相容的六十四位元微處理器,突擊英特爾六十四位元不支援三十二位元的策略失誤。在桌上型電腦、低階伺服器市場上,超微成功扭轉被動局面,開啟了這三年的大成長。
若說超微藉由六十四位元成功策略,開啟反擊英特爾的首部曲,那購併繪圖晶片大廠亞鼎,就是企圖心更大的二部曲。長期以來,繪圖晶片分別由Nvidia與亞鼎各擁一片天,Nvidia的強項在繪圖晶片的處理與運算速度,因此主要產品用在強調畫面與色彩完整呈現的桌上型電腦與遊戲機上,亞鼎則專長在省電與運算效能上,因此主要產品為強調電池續航力的筆記型電腦上,並在去年開始切入手機、隨身電玩等移動式消費性電子上。
無論是Nvidia或是亞鼎,長期以來都同時是英特爾與超微的重要合作廠商,儘管超微成功搶進桌上型電腦與伺服器版圖,但這塊市場正面臨成長趨緩的成熟期,藉由購併亞鼎,可加速布局成長更高的筆記型電腦與消費性電子市場,更可因此拔掉英特爾在筆記型電腦領域的重要「樁腳」。
透過購併超微平台逐漸成形
「超微可因此購併,開始推動超微平台,」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評論。過往,擁有微處理器、繪圖晶片、晶片組三項PC關鍵零組件產品線的英特爾,靠著自己以及與專攻繪圖晶片、晶片組廠商間的合縱連橫,讓英特爾的微處理器每次推出,都能創造出浩大聲勢,並可打造出硬體平台,吸引更多軟體廠商前來開發應用程式,加速英特爾的微處理器快速普及。原本僅有微處理器產品的超微,在與英特爾的競賽中,因此備感吃力,如今藉由購併擁有繪圖晶片與晶片組產品線的亞鼎,超微因此拉近與英特爾的競爭實力,在未來的產品推廣上,同樣推動超微平台的成型。
此次購併是大膽策略布局
對超微而言,這是一次賭注式的大膽策略布局,機會與挑戰兼具。一旦成功,可因此拓展版圖與英特爾抗衡,但一旦失敗,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也可能再度還給英特爾。購併宣布當天,超微股價跌幅達五%,相對的,Nvidia則大漲一○%,顯示市場對這樁購併案,初期反應冷淡並不看好。
美國《商業週刊》指出,購併來自加拿大的亞鼎,將讓新超微成為橫跨加拿大、加州、德州三地,彼此企業文化的整合是第一項挑戰。此外,購併的金額中,有二十五億美元現金來自借貸,此舉將惡化超微的財務體質,資產負債率將從現在的個位數,大幅提高到三七%,一旦英特爾發動價格戰,將十分不利於超微。
若從產業長遠的發展來看,超微在購併之後的整合,馬上要與時間賽跑。在購併宣布的第三天,英特爾就正式推出第二代雙核心微處理器架構酷睿二(Core 2 Duo),其中涵蓋桌上型與筆記型電腦產品,一舉將全線產品,提升到六十四位元雙核心等級,全力出擊。而超微即將面臨內部人員、技術發展、通路規劃、產品線調整的整合期,來自英特爾的挑戰十分艱鉅。
下半年新世代PC是關鍵
此外,亞鼎每年約有九千萬美元的營收來自英特爾平台,隨著被超微購併,勢必呈現逐步衰減。而在桌上型電腦市場中,超微仍有賴Nvidia的產品搭配,雙方合作隨著Nvidia頭號競爭對手亞鼎被購併入超微,是否產生變動?Nvidia是否加速投向英特爾陣營?「超微+亞鼎」產品整合擴展的綜效,能否超越分別來自與Nvidia及英特爾合作降低的損失?這些挑戰,都將是直接影響這樁購併案成敗的重要關鍵。
預計在未來的一年中,這樁購併對全球半導體以及資訊產業,都將持續造成衝擊。魯茲指出,這樁購併案的調整期,預計將到明年中結束,屆時雙方產品與技術的整合將告一段落。隨著下半年,新世代PC架構的推出,如今加上超微的購併重整,不管結果成敗如何,可以想見,這都牽涉到邁入成長趨緩的半導體以及資訊產業,另一波版圖消長。
購併ATI,超微產品版圖跨入繪圖晶片
第一季全球繪圖晶片廠商市佔率
1 ATI(29%)
2 Intel(39%)
3 Nvidia(19%)
4 其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