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挑選台灣有機栽培茶,搭配簡約時尚的茶罐、方便飲用的茶包,以及貼心的茶葉身分證,小茶栽堂降低喝茶的門檻,重新擄獲年輕人的芳心,更讓台灣茶打進日本、德國等成熟市場。
說到喝茶,你想到什麼?一群老人在樹下嗑瓜子,是許多人直接聯想到的畫面。「我想讓年輕人也愛上喝茶,」一頭俐落短髮、戴著黑框眼鏡、一身黑色襯衫,小茶栽堂創辦人黃世杰一語道出品牌精神。他把台灣有機栽培茶,裝進極簡風的黑色茶罐內,打破大眾對茶的刻板印象,更打響小茶栽堂的品牌知名度。
「我不明白,為什麼台灣品牌在國外被當成便宜貨?」當年26歲的黃世杰,在法國念廣告行銷學碩士班,以「台灣廠商如何以自有品牌打國際市場」為研究主題,從巴黎高等管理學院(ESG)畢業。返台之後,他開始擔任國際業務的工作,在十多個國家跑展覽、做生意,對於台灣品牌國際形象低落的感觸越來越深。於是他買了一台電腦、一台印表機,和一隻黃金獵犬做伴,全身上下只剩6000塊,踏上了創業之路。
喜歡喝茶的黃世杰表示,講到綠茶大家會想到日本、紅茶來自印度、白茶則是中國,那麼台灣人最驕傲的茶呢?他觀察發現,外國只知道「Formosa Tea」,但卻對台灣茶的印象卻很模糊,心想乾脆創立台灣品牌,自己來賣茶。
當時市場上吹起健康風,從國外回來的他,覺得台灣人「精神壓力很大」,老是懷疑吃下去的東西有毒。「我自己就是消費者,但是我買不到喜歡的茶,」於是他開始登門拜訪台灣有機茶農,花了一年跑遍產地,才找到有共識的合作對象,在2006年創立小茶栽堂,專賣台灣自然栽培茶。
為了要讓傳統的茶葉擁有年輕的風貌,黃世杰重新設計產品包裝,捨棄包裝上畫著雲海、假山和毛筆字的傳統茶罐,改用簡約俐落的黑色,流露出品牌背後的禪意。並且貼上顏色鮮明的「生產資訊標籤」,貼心地寫上賞味期限、栽種方法、內容物資訊,在2010年奪得日本Good Design產品包裝設計大賞。
過去的市售茶包,看不清楚內容物,讓黃世杰喝了不放心,因此他選用耐高溫的日本透明尼龍網做為茶袋,讓消費者在泡茶的同時,能清楚看見茶葉伸展開來的模樣。就連茶包與棉線連接處,都是以超音波震盪技術結合,希望達到包裝完全零污染的境界,「我心目中的MIT,應該要每個環節都經得起考驗!」
「來門市買茶的客人常問我,喝台灣茶要配什麼?」黃世杰發現,細緻的法式甜點,最適合搭配口感層次豐富的台灣茶。近來他進軍永康街,在小巷內開了讓客人可以喝茶、吃點心的沙龍(Le Salon),一口氣找來八位點心師傅,將台灣茶搭配法式茶點的創意,直接與國際市場接軌,讓更多人能品嘗到台灣品牌的用心。
**小茶栽堂5 Know-How
****1.****時尚包裝:捨棄傳統的茶罐包裝,採用極簡的黑色設計,不管擺在哪裡,都不會顯得突兀礙眼。
****2.****有機茶葉:全系列產品通過MOA****有機驗證,無農藥、無化學肥料、無人工香精、無人工添加劑。
****3.****茶袋方便飲用:強調方便攜帶和沖泡,小茶栽堂的茶罐內是茶袋,讓台灣茶能走入上班族的生活。
****4.****簡化命名:捨棄「意象」命名法,只有綠茶、紅茶和烏龍茶,再延伸出像是桂花烏龍茶、玫瑰綠茶等品項,減少消費者挑選茶葉的困擾。
****5.****生產資訊標示清楚:像是賞味期限、內容物、栽種方式等,都清楚標示在茶罐標籤上。
**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No.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