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每一個人的績效,都是由競爭者決定的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每一個人的績效,都是由競爭者決定的

張忠謀與台積電故事的上半場,許多人都很熟悉。

1986年,張忠謀應當時總統府資政李國鼎之邀,離開美國的高薪事業,來台成立台積電,開啟全球首創的晶圓代工business model。二十多年來,幾乎全世界的IC設計公司都成為它的客戶,市占率逼近50%,最熱賣的iPhone和iPad裡,都藏著台積電的產品。

國內外商學院紛紛研究起台積電的企業案例。有人推崇它的「開放式創新平台」,有人說「虛擬晶圓廠」(Virtual Fab)的商業模式是關鍵,還有人認為e-Foundry的服務系統最重要。但張忠謀說,「這些都不是我認為的重點。」技術領先、生產製造能力領先、客戶信任,才是公司屹立不搖的關鍵。

當台積電聲勢正如日中天,2005年,張忠謀交棒執行長大位,僅擔任董事長,寫下完美的句點。

下半場的開始,大家也都不陌生。2009年初金融風暴正烈,台積電亦發生勞資爭議。「這是我做過最困難的決定,」6月,張忠謀宣布回任執行長,他認為,公司應該重拾成為世界級企業的雄心。

原來已淡出舞台的張忠謀,幾乎是以數倍於以往的速度與幅度,大步向前。他一反當時消極保守的產業氣氛,大舉提高資本支出、增加研發預算,甚至親自飛國外拜訪客戶。隔年,台積電營收、獲利都創下新高;今年,台灣所有IT產業都不敵三星的凌厲攻勢,唯獨台積電依然保持領先。

為什麼,台積電能成為台灣唯一、從創立第一天起,就穩坐「世界第一」寶座的企業?

「我的經驗和習慣,是『做世界級領導者』!」81歲的張忠謀輕描淡寫,卻不容置疑:「我還有雄心!」

產業競爭:高績效,是強悍對手逼出來的

**Q:台灣的IT產業最近陷入一種迷惘,因為許多舊的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過去了,但新的model又還沒找到。我們好奇的是,為什麼台積電可以靠單一的創新商業模式,二十多年來都保持領先?
**A:台積電的商業模式,雖然不算是「旭日初昇」,但絕對是「如日中天」,從愈來愈強大的競爭者相繼投入,便可窺知一二。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提供的是fundamental technology(基礎科技),無論IT產業怎麼變,都變不出這個基礎之外。以前,電腦需要半導體;現在,雲端技術、手機、平板電腦,更需要半導體;台積電,就站在半導體的中心!

**Q:其實做晶圓代工的業者並不少,但為什麼台積電能愈做愈大?
**A:對!更明確地說,是競爭者愈來愈多,而且新競爭者比舊競爭者強。

**Q:新的競爭者是指Intel?
**A:Intel只是選擇性的進入代工市場,但對我們來說卻是很大的「陰影」。因為很多倚賴我們的客戶們,其最大的競爭者就是Intel。但是三星不一樣,它是全力以赴要進入這個領域。所以我們一定要保持技術的領先。

假如我們技術跟不上了,客戶只好去找Intel代工,但找自己的競爭者代工,無異是「與虎謀皮」啊!同樣的,若客戶去找三星代工,就算不是與虎謀皮,亦是「sleeping with the enemy」,可說是「與狼共枕」。

**Q:台灣業者在幾個主要的競爭領域都輸給了三星,所以我們特別關注台積電跟三星的態勢。
**A:打不過三星的產業,通常是一開始就處於劣勢。但是,我信心相當地高!我對三星比對蘋果(Apple)更熟悉,我知道它們的弱點與強項;而且,台積電選擇的,是我們最擅長的半導體技術與生產。在這個戰場上,我不認為我們會處於劣勢。

Q:台積電的經營模式一直都很專注,但是每個階段又都有些改變。您怎麼決定,每個時間點要做什麼樣的改變,才會有好的結果?
A:我給你一個簡單的答案:每一個人的績效,都是競爭者決定的。我打橋牌的資歷比進入半導體更久,如果你打橋牌,就知道橋牌能打得多好,完全由競爭者決定。畢竟,打橋牌的目的就是贏,如果對手能力平平,不用花太多心思就可以打敗,你的水準也只是平平;假如跟技術很好的人打,你的水準也會提高。

Q:這樣我們就要追問,關於三星這個對手,您怎麼看?台積電這幾年的動作,是不是也跟它們有關?
A:(笑)跟三星這個對手,是Battle is still on-going(仗還沒打完)!我跟同仁講,你們不要以為,公司以前的表現很好,你們已經相當了不起了!現在,我們的對手變了,是很強的競爭者!不只是三星,還有薄紗後的競爭者英特爾,它們都很強!但我相信我們的同仁,一定會盡力提高水準。

但是,提升個人能力還不夠,還要提升team work的能力,華人喜歡做個人英雄,反倒韓國人和美國人都是很好的team worker。一個公司表現好,是因為團隊的表現好,不是光靠幾個天才。連賈伯斯(Steve Jobs),我都認為他在創意(creativity)上的成功,個人只有一半功勞,因為沒有另外一半的團隊合作,他的創意不會成功,蘋果也不會成功。

**張忠謀的管理講義
****DOs
**1.要有雄心,才會積極投資,不會消極守成。
2.要參與世界級競爭,習慣做世界級領導者。

**DON’Ts
**1.「創新」不只是「做出了不起的發明」,而是「勇於改變」。
2.員工不能崇尚個人英雄主義,要重視團隊合作 。

出自 經理人網站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