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業革命】天和海洋~建置軟體資料庫,每條魚都有健康身分證
【新農業革命】天和海洋~建置軟體資料庫,每條魚都有健康身分證
2013.02.14 |

生產管理制度化、生產資訊透明化,天和海洋將養魚經驗資訊化管理,拚出全台海鱺產量第一大,且成為全球第一家取得歐盟HACCP認證的水產養殖場。

碧海藍天下,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的內灣裡,天和海洋的漁工們正頂著豔陽,搭著船筏來回穿梭在各個漁場間,將剛撈上來的魚放入機器自動放血後,馬上移進一旁的保鮮筒冷凍。另一邊漁工們忙著將一粒粒大小如十元硬幣的圓形褐色飼料,以大勺子灑入箱網中,只見上千尾粗壯的海鱺魚爭相競食,在海上濺起的陣陣水花十分壯觀。

「e化管理」,對很多漁民或消費大眾而言,是一個既陌生又新奇的概念,然而大半輩子從事高科技半導體業的天和海洋董事長劉天和,卻大膽導入工業上的管理方式,讓箱網養殖流程標準化,且標榜不用抗生素與荷爾蒙。投入至今九年多下來,拚出全台海鱺產量第一大,且成為全球第一家取得歐盟HACCP認證的水產養殖場。

今年已經62歲的劉天和,24歲那年就創業經營冷凍空調,後來他轉戰至高科技半導體設備業,搭上台灣電子業輝煌的成長列車,躋身科技新貴。然而正當事業如日中天之時,一次的健康檢查卻讓他發現自己罹患了大腸癌,醫生建議他改變飲食,吃一些軟質肉類。

因為想吃健康無毒的魚,但市面上實在很難找到,於是他乾脆自己蓋漁場,「天底下,大概只有我是為了吃魚而去蓋漁場,起初連在地居民都笑我是傻子,」劉天和一邊幫忙餵魚一邊笑著說。

顛覆養殖漁業思維

劉天和觀察到,澎湖其實擁有相當優良的養殖條件,是全台唯一不受工業污染的海域,不僅水質清澈,且寒、暖流在此交會,營養源豐富,相當適合近海養殖,但長期下來卻沒有業者發展出專業的養殖方法。

由於過去科技業的經驗,劉天和決定先從生產流程下手,改變過去魚苗、養殖到加工的分段處理模式,以一條龍的整合經營模式,從海鱺的最幼小魚苗繁殖到中魚、成魚,進工廠加工,再到終端消費者手上,全都自行處理。他說這樣的好處是,能夠從魚苗源頭掌控品質與數量,或是根據其健康狀況篩選出最好的魚種,繼續養成成魚。

但麻煩在於,他的海上漁場經營面積廣大,共計有24公頃,且依網具規格及規模不同,還分成14區,共322口箱網,每一口有1500尾至3000尾不等的魚。如何有效管理,達成每一區都能完成標準化流程顯得格外重要,而資訊工具就成了重要的推動關鍵。

「找了很多軟體業者,但大家都不清楚養魚的流程,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案,最後只好自己來。」劉天和特別成立了資訊部門,針對育苗、養殖監控及後端銷售,開發各自的管理系統。

舉例來說,漁場養殖管理系統和預警管理系統算是作業過程中相當核心的一部分,每一天的養殖工作日誌都要key進去電腦做紀錄,包括篩魚、換網、漁場今日出貨多少、箱網錨錠檢查預警及飼料安全存量預警等都很重要。

劉天和表示,起初要導入這些系統時,「感覺起來好像一次要做很多事,讓當地的工作人員都很不習慣。」也有居民笑他說,簡簡單單靠經驗法則就能把魚養得又肥又大的在地漁民大有人在,他何必把自己搞得這麼複雜又這麼累?

建立生產履歷

但劉天和特別強調,不只前段的魚苗資料管理或中段各種預警管理很重要,要達成有系統的經營,讓業績提升,絕對少不了最後段的銷售管理,例如他們就加強處理客戶資料維護與客戶訂單追蹤。這種「用報表養出來的魚」,徹底顛覆了傳統養殖漁業的思維。

劉天和透過開發完成的MIS管理資訊系統,有效掌控各部門工作進度及效率,並針對失誤與危害提出預警報告,不僅有利於成本風險管理,「在作業上有穩定的SOP流程,讓我更放心把這些魚賣到消費者手上,因為每一個環節我們都很清楚發生過什麼事。」

不只在養殖流程上追求精確,劉天和也同時打造「魚的身分證」,採用生產履歷制度,在成魚出貨前會在尾部綁上一個ID套環,透過魚身上的條碼與序號,消費者上網就可立即得知這條魚的魚苗來源、成長環境、吃了什麼飼料、有沒有生病過等所有統計資料。

主動預防問題

另外,由於一般業者對於水產飼料來源掌控屬於較被動狀態,很多時候魚出了問題,追蹤到最後才發現是進口飼料受到污染。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天和與專門的飼料廠配合,由對方為天和研發專門的魚飼料,每一批魚種吃進去什麼飼料,裡頭添加了多少劑量的中藥或是靈芝都有輸入紀錄可查,當然也不容許任何人員造假。

更特別的是,劉天和就連幫魚洗澡,也要記錄下來做成報表,「每隔十幾天我就要幫牠們洗澡,越小隻的要洗得越勤,」他笑說,因為小朋友抵抗力比較不好,很怕牠們生病,像幼魚苗大概三天便得洗一次。

漁工平均三個星期就得至少換新魚網一次,洗澡時把魚從海裡撈到注滿自來水的塑膠帆布中,經過幾分鐘的快速沖洗,靠著自來水的滲透壓,讓這群魚身上的寄生蟲和細菌脫落。一條魚直到出貨前一刻,從小到大至少要洗上百次。

看著眼前這些他口中的「寶貝」,劉天和用堅定的眼神說:「養魚永遠都有做不完的事,經常是才做完一輪,又要開始下一輪。」他把流程中的細節放大,無非是希望藉由將養殖場的生產管理制度化、生產資訊透明化,提升整體產業的品質,並確保在產銷過程中有來源可追蹤,確保消費者健康。

天和海洋董事長劉天和拿著自家養的魚開心地表示,他的魚都有專屬的身分證,不僅有生產來源可追蹤,而且每隔十幾天就要幫魚洗一次澡,確保健康。

魚貨冷凍包裝後,還得經過最後一道手續,通過金屬檢測機,看看是否有魚鉤之類的金屬殘留在體內,才能出貨。

天和海洋營運革命3力:
1.導入MIS資訊管理系統,讓作業流程標準化
2.用生產履歷制度打造每條魚的身分證
3.一條龍經營模式,從魚苗繁殖到中魚、成魚,最後進工廠加工

原文刊於數位時代雜誌2012年8月號

關鍵字: #創新創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2025台灣設計展在彰化!直擊「圓未來之行」必看十大亮點:3+1大展區,跨入時空轉換通道,共創未來新可能!

亮點一:回溯城市源頭起點,航海語彙彷若時光倒流

「圓未來之行」共分為室內三大展區與一戶外展區,以「與城市一同成長」做為策展主軸,梳理出:「源─緣─圓─合」x時光「過去─現在─未來」串接時代軸線,將彰化的「交通、建設與生活」呈現於展區中。「源」記憶之源展區入口處,是彰化航運貿易的起點,設計語彙透過水波、帆船、引領觀展者漫步前進,從最微觀的早期建材文物看到城市發展的歷史,如:清領時期至日治時期的多樣建築元素與素材,包含:戎克船、壓艙石、福州杉、枕木、酒甕,回望彰化的源頭,憶起移居而來的風光繁榮。

亮點二:光雕沙盤演譯交通建設願景,點亮未來發展藍圖

「緣」的轉譯之間,以「連結」為核心主題。居民與城市透過交通路網緊密相繫,象徵彰化從人與地的互動中,編織出發展的脈動。〈脈動彰化〉展項以光雕技術投影於立體沙盤模型上,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隨著各交通樞紐依序點亮,縣域交通網絡的節奏逐步展開,城市與鄉鎮間的連結脈絡清晰浮現,展現彰化邁向均衡發展、共榮未來的宏觀藍圖。

1014_2.jpg
〈脈動彰化〉以光雕技術生動演繹「一軸一環雙樞紐四引擎」的整體建設願景。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三:模型x互動表述社群共融,實踐宜居生活的想像

以等比縮小建築模型結合互動展示,呈現伸港基地新時代青年住宅與社會住宅的「租售共融」模式,觀展者可透過互動深入瞭解青宅社宅共居的設計意圖與社會影響,感受彰化如何回應居住正義與社會福祉的生活需求,看見宜居城市的生活模樣。

1014_3.jpg
〈宜居共築所〉展示伸港基地「青宅+社宅共居」的創新政策。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四:鹿江綠建築校園AR互動,亮相生態x教育x文化的交織成果

教育是宜居生活的一大環節。「鹿江綠建築校園」透過立體模型結合互動呈現:未來綠學園─教育x永續x建築示範,將綠建築結合AR增強影像互動,觀展者用手機對準模型,即可看到校園的環境永續設計特點,讓綠建築不僅是獲獎的優秀成果,更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教育實踐。

1014_4.jpg
本次作為【圓未來之行】展區的鹿江國際中小學,即是榮獲公共工程金質獎的綠建築場域,民眾可透過掃描模型上的標示點探索其中的永續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五:你看不見的城市隱形治理設計,一地多用校園複合蓄洪池

展區中,將「全國首創校園複合蓄洪場─地下停車場兼蓄洪池」,透過立體模型結合電控薄膜,呈現蓄洪場域與生活場域的結合。看資源如何整合應用,超越既定印象,創造一地多用,融合教育、社區、防洪機能的複合設計新模範,表達城市韌性設計的新可能。

1014_5.jpg
〈全齡照護網〉展示一站式長照大樓,民眾走至定位即可揭露對應設施的照護服務。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六:回應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窺見一站式長照大樓、共融公園等

健康共融的生活型態,城市是如何回應的呢?展區中也將呈現城市「全齡共享」的生活設計典範,讓不同的年齡層,都能被承接、照護與支持,展出:因應共融需求而設計的一站式長照大樓,內含不老健身房、托嬰與育兒親子館、長照創新等多項措施,只要踩在地上互動點位,便會亮起相應服務的大樓樓層,完整了解一站式長照大樓的服務項目。此外,也設計了「反應力x不老健身房」、「全民運動」等互動感應投影遊戲,以及未來「共融式遊戲場」投票選擇,表達未來城市規劃意向,提供參與城市共融的連結與共造,傳遞永續、人本兼容並蓄的溫柔回應。

亮點七:探索時間如何轉譯新生?走進老屋再造活化空間

展區概念中,回應300年的城市建設新舊共生,「時光新生所」打造出「老屋點燈造型故事屋」,精選五組代表案例,從老屋前身到改造過程,以及此刻的成果,看見老屋與社區、青年與夢想、創業與創新,透過建築再造表達當代生活的新生命與城市活力。

1014_6.jpg
〈時光新生所〉以翻牌形式呈現老屋整修前後的使用對比。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八:情境式體驗未來車廂,城市藍圖引導對未來的渴望期盼

當過去、現在被梳理完整後。未來會是什麼呢?「未來城市展區」則以縫合、綻放、圓滿、快捷幸福未來為題,透過「情境式劇場」,讓觀展者置身未來車廂中。搭乘未來號看著窗外,播放著目前規劃的未來藍圖,當旅程來到終點,未來就是始於現在的行動。邀請你共同參與種種希望與可能性。

1014_7.jpg
【圓未來之行】展區內的未來車廂,在車廂兩側呈現城市未來規劃遠景,帶給每位觀展者沉浸式體驗快捷幸福未來。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九:建築AI互動選擇,未來共創基地展區實驗計畫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未來城市的藍圖,必須由民眾共同描繪,唯有大家的想法與創意,才能讓城市更貼近生活、貼近人心。」因此,「未來城市共創基地」設計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
以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影響城市發展指數,並由 AI 生成建築於畫面上,最終於大顯示螢幕上看到共創未來城市的樣貌。
透過互動體驗,民眾得以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展項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基地。

1014_8.jpg
〈未來城市共創基地〉可透過平板互動生成多種建築,邀請民眾一同建設未來的理想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亮點十:戶外串聯生態作品區,看行動如何實踐永續?

最終,來到更宏觀的探討彰化未來城市的環境,傳遞三大核心:未來想像、智慧永續循環、綠色療癒,將其展現於生態設計作品中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往事河光.未來亭〉、〈漂泊之所〉,分別呈現自然環境保護,由在地師生共創孕生作品、以太陽能系統呈現未來資源的自給自足,及將彰化歷史重要的戎克船體轉化休憩裝置。回扣彰化的起點主軸:生態環境與幸福宜居生活,完成一趟精彩的「圓未來之行」體驗。

1014_9.jpg
【圓未來之行】戶外展區中的展品:〈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呼籲大眾綠色環保、永續循環的重要性。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