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網路霸主策略-Yahoo產製內容
當今網路霸主策略-Yahoo產製內容
2006.07.15 |

掌聲中,雅虎(Yahoo!)的共同創辦人楊致遠(Jerry Yang)結束演講,靜默了一會,楊致遠又微笑地說:「看看你的椅子下,如果發現雅虎的貼紙,你將可獲得一台iPod。」這時驚呼聲四起,「總共有二十台iPod……」接著,更多的尖叫聲迴盪在會場。這是二○○四年十月在舊金山舉行的Web 2.0研討會第三天下午的實況,正如楊致遠演講時所說的:「雅虎不只是一個讓人們找資料的地方,我們希望能夠更深入人們的數位生活(digital lives)。」
歷經十年創業生涯的元老級網路公司雅虎,從二○○四年以一.六億美元買下Musicmatch音樂服務(即雅虎所推出的音樂通服務前身),就開始強化Web 2.0新服務。

以科技主導的媒體公司

二○○五年三月,雅虎宣布開始雅虎三六○部落格服務,迅速趕搭Web 2.0「全民書寫,共同參與」的熱潮。一個星期之後,雅虎又火速宣布購併網路上最發燒的相片分享網站Flickr。 楊致遠說:「包括雅虎在內,矽谷已經發現網路下一波的公司和機會,」只要有合適的新公司,雅虎都會買下來,「只要你用這些服務,這就是你的雅虎。」
繼Flickr之後,雅虎在二○○五年也購併了兩個社會標籤(social tagging)網站,一個是upcoming.org,另一個是del.icio.us。upcoming.org標榜行事曆分享功能(social event calendar),del.icio.us則強調共用書籤(social bookmarking),兩者都是標準的Web 2.0網站。靠著幾樁知名的購併,加上部落格、My Yahoo!裡新增RSS閱讀器功能,強化影音分享,成功地搭上Web 2.0特快車。
雅虎不僅在技術上緊跟潮流,更雇用知名部落客和專欄作家來報導新聞,此舉受到不少網友歡迎。二○○五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以「雅虎,未來的互動創新媒體」為題,報導雅虎在原生內容上的努力,同時也透露出傳統媒體所深受的威脅感。
擔任雅虎執行長已五年的賽梅爾(Terry Semel)表示,雅虎是一個媒體公司,是一個完全以內容為主的媒體公司。同時,雅虎也是一個通路,全世界超過四億的人口都在使用雅虎,這是很驚人的曝光率。然而來自時代華納(Time Warner)的傳媒老將賽梅爾卻在二○○五年Web 2.0研討會上告訴大家:「二十一世紀,媒體公司的核心就是技術。只有偉大的技術,才有偉大的媒體公司,才會有好的內容。」
目前在雅虎網站上,有三種內容來源:從部落格、Flickr……來的使用者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或是把雅虎當成擴散平台的授權內容,如路透社新聞;還有雅虎自創的新型式內容。賽梅爾強調,雅虎要成為領導者,「要能設計出未來網路應能呈現的內容風貌。」
三種內容孰重?孰輕?難道沒有優先順序?賽梅爾表示,三種內容在雅虎上目前是受到平等對待的,他更呼籲大家對雅虎的產品或服務要有耐心,「雅虎希望能帶給網友全新而豐富的經驗,這些都不是一蹴可幾的。」
同時雅虎早已脫離燒錢新創期,目前重點在如何賺錢,講究股東權益,流量、眼球數、點選都要能變成數字,變成現金才有用。賽梅爾說得很明白,買下這些公司,進入Web 2.0,只為了兩件事:「社群」(community)和「內容」(content)。

絲毫不懼強敵Google

不論是即時通還是Flickr、或是部落格,音樂也好,影音也罷,都是讓網友更方便,有更美好的線上經驗。停留時間,也就等於忠誠度,這樣雅虎賣出的品牌廣告(branded AD)才有曝光機會和影響力。
雖然Google在搜尋上技術很棒,關鍵字廣告的收入驚人,面對Google層出不窮「入口網站式」(portal-like)的服務,賽梅爾卻說:「競爭對網友只有好處,但雅虎在個人化、社群、內容和搜尋上,都不會輸給Google。」
特別是雅虎擁有豐富的個人化使用者介面和黏性極強的社群,以及整合多樣的內容服務,「現在網友在雅虎上,可以做更多事、學更多東西,這就是我們最後勝出的原因,」賽梅爾表示,這些價值對廣告主而言,充滿無限吸引力。
網路服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競賽,站在全球,面對各種技術,雅虎都不會錯過任何機會。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TWNIC歡慶25周年加碼挺新創 ,52168免費域名方案!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打造新創數位競爭力、強化數位資產

每年在台灣約有超過8萬家新設公司商號的誕生,然而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內部統計數據顯示,真正完成網站架設、踏上數位轉型起點的新設立公司卻不到一成。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新創團隊或微型企業,雖然正式登記成立,卻仍缺乏最基本的「數位門牌」,也就是企業的專屬域名名稱。

TWNIC 執行長余若凡指出,這看似是台灣新創團隊在數位轉型上的一個缺口,實際上卻是關鍵成長與強化自身數位資產的關鍵。「域名其實是數位轉型的起點,如果沒有自己的域名,基本上就還沒真正開始。」她強調,數位轉型已經不只是上雲端或導入 IT 設備,更進一步的是「建立數位信任」;但眼下許多新創連第一步都還沒跨出。

三大現實痛點突顯,域名是新創跨出數位轉型第一步的關鍵

余若凡觀察,許多新創公司之所以未能及早佈局域名與數位資產,主要來自三個現實因素。首先是資金有限。對於初創立的新創團隊來說,創業初期事務繁雜、資金有限,許多團隊會優先把錢投入營運,對域名或網站架設常抱持「之後再說」的心態。其次,則是缺乏整體數位策略的構想。余若凡表示,許多新設企業或新創團隊少有在成立之初就規劃品牌的數位溝通路徑,更遑論導入數位品牌策略。

最後是對「數位信任」的認知不足。余若凡提到,許多企業直到品牌被仿冒、消費者受詐騙波及時,才意識到域名的重要性。「你等到有名氣後再來搶域名就太晚了。」她特別提醒。一旦品牌名稱被他人搶先註冊,甚至被詐騙集團利用,損失往往難以挽回。

而看在余若凡的眼裏,域名對於新創企業其實有三重意義。第一,它是企業的「數位門牌」。清楚、好記的域名能讓消費者快速找到企業,也代表著品牌在網路上的官方身分。第二,它是品牌行銷的起點。她指出,你必須要有自己的家,然後再去連結各種社群平台與通路。擁有域名,可以將社群經營、搜尋流量與品牌曝光整合在一起,累積成企業的長期數位資產。第三,它也是防禦性的工具。許多企業認為「不架網站就不需要域名」,但實際上,單純註冊域名就能防止他人搶註或利用相似網址詐騙,成本只要幾百元,卻能省下未來更多麻煩。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余若凡執行長
圖/ 數位時代

從「免費申請」到「快速架站」,52168為新創打造快速數位起步

為協助更多新創企業補上這一塊關鍵拼圖,TWNIC 為歡慶25周年,今年特別規劃「52168 Go! 免費域名註冊方案」,更首度針對自112年起的新設公司與商號,加碼免費提供含「com.tw 或 .tw」及「.台灣」等兩筆域名的註冊。這不僅讓新設公司能以0元自選擁有自己的域名,及低成本建置國際品牌識別,中文域名更能讓以在地化為優先的新設公司、新創團隊或是擁有創意諧音名稱的店家,直接使用最具代表性的中文作為數位門牌。

「我們希望透過免費的方式,讓企業更容易跨出第一步,養成擁有自己數位門牌的習慣,無論是用來建品牌、做轉址,或先作為防禦性註冊,都可以開始累積數位資產。」余若凡表示。今年TWNIC方案不僅延長了申請對象的年限,也在免費之餘特別簡化申請流程,讓新創團隊輕鬆完成。余若凡說,企業只要備妥公司或商號設立證明,線上填寫資料、選好想要的域名並上傳文件,最快一個工作天內即可生效。

「我們希望讓這件事情的流程簡化到創業家們用幾分鐘就能完成申請,」余若凡笑說。不僅如此,TWNIC 也希望讓這項服務的效益極大化,不只是積極推動域名的申請,更同步規劃了後續的配套措施。申請完成後,企業可以透過「轉址教學」將域名直接連結至現有的社群媒體等平台,不需額外調整營運模式,就能立即擁有屬於自己的專屬門牌;同時,TWNIC也提供大型雲服務供應商的免費空間作為範例,提供清楚的「架站」教學,協助企業快速打造基本網站。這樣的設計,讓資源有限的新創企業不僅能輕鬆取得域名,還能在最短時間內建立屬於自己的數位家園,為品牌發展打下穩固基礎。

從「數位門牌」出發,為新創奠下品牌與信任的起跑線

對於許多初創企業而言,品牌的第一張名片,可能不是實體名片,而是域名名稱。余若凡強調,數位轉型的時代已經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非做不可」的基本條件。

「我們希望 52168 能成為新創的堅強後盾,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地方,幫助他們在數位化的道路上打好地基。當企業開始累積數位資產,品牌信任也會逐步建立,整體產業生態才能變得更安全、更有韌性。」余若凡說。透過52168方案,TWNIC 不僅提供免費資源,更試圖翻轉企業對「數位門牌」的認知。對於正處於創業起跑線上的新創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最簡單,也最值得立即行動的關鍵步驟。

請上「52168 Go! 新設立公司/商號免費域名註冊」活動網站 https://52168.tw/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