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雲端要的技術條件跟內容,在台灣都有,只是沒有被整合,而且整合在一個服務上被看見。
軟硬體整合,是近來台灣科技產業時常談論的議題,方法不外乎兩種:一種直接透過購併或合作的方式,與新創的軟體公司合作;另一種是培養或拉攏軟體技術人才。
如果是第一種,硬體廠商要找軟體人才,不用多,但要有大將,找屬於矽谷在軟體創業裡CEO型的人物,透過他們來創造應用。比如今天血壓計的廠商不知道怎麼做醫療雲,剛好矽谷也有一些做醫療雲的新創公司不會做血壓計,雙方就在雲裡頭合作。
硬體公司千萬不要直接就想到要砸錢把新創公司買下來,因為牽涉到文化和人才的不同,而且真的很厲害的軟體大將不接受這樣的方式,必須要透過投資和整合。
就我的觀察,HTC很會買公司,因為它最接近市場,有使用者、有脈動、又有品牌,所以人家會去找它,這就是品牌業者的優勢。代工業者在工廠裡做機器,所以比較不容易看到市場,但台灣硬體產業未來都要走出來,去接近使用者、接近市場。
另一個方式是自己培養。軟體人才培育其實不難,Google傑出工程師有的只有22歲。培養一個好的工程師只要四年,邏輯上很簡單。
軟體人才有兩類,一類是專家技術型的,另外一類是創意型的,這兩類型不會在同一個地方培養出來。資工系培養的是技術型,創意型的則是任何科系都可以。台灣有這樣的人才,卻都在內容產業裡,所以需要媒合,把硬梆梆的硬體產業和內容產業媒合在一起。
台灣音樂行銷可以做這麼好,代表我們有一大堆創意人。可是在過去,台灣的軟體工程師跟這些人不在同一個世界,現在有機會透過網路牽在一起。網站這個位置永遠是人才整合的位置,可是我們網站也從來沒跟硬體產業整合,因為不夠大,不會大到像百度一樣做手機。要軟體工程師做創意不容易,可是要把軟體跟內容、硬體產業做結合,是一個挑戰。但這三者如果沒有結合,台灣不會有未來。
內容產業規模太小,軟體工程師藏在任何地方看不見,只有硬體公司規模夠大,才有資金、才有國際化,硬體、內容和軟體結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出一些東西。
實際上所有的硬體裝置都可以創造雲,不是只有電腦才可以,因為今天成千上萬的雲服務都是設計給電腦跟手機,還要再創造這裡就已經太晚。可是還有好多其他裝置是在雲裡要連起來的,例如醫療器具、汽車導航,不是說PC和手機就沒有機會,只是藍海和紅海的差距。
政府在推動雲端產業時,要講的是故事,這故事要人家聽得懂、有願景,大家才會覺得跟自己有關,否則所有人都覺得只跟資料中心有關。資料中心只是雲端的其中一小部分。所有雲端要的技術條件跟內容,在台灣都有,只是沒有被整合,而且整合在一個服務上被看見。(口述/簡立峰 整理/趙郁竹。 數位時代雜誌2012年7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