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市場上許多大小店家都會發送點數,從你們的經驗觀察,店家經營點數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梁:點數其實是一種行銷的工具,在購物過程中起了潤滑效果,所以商品的質量還是要好。我們現在有很多的合作夥伴,但我們還是會挑選,因為商家說:「我是快樂購的商家」,就表示某種程度消費者所受到的服務,得有一定的水準。所以我們每次都會去做很多的神秘訪客,前往新的合作店家。我們會去詢問卡友:店家有沒有主動提醒你使用卡片?店內裝潢怎麼樣?食物好不好?服務態度好不好?這是我們必須一直提醒合作店家,點數是行銷,商品才是品牌核心,不會因為有了紅利點數,它的品牌或商品的價值就可以不要管了。
江尻:品質很重要。因為點數就是點數,它不代表品質、商品,它是一個工具。所以是店家本身服務好,或是商品有價值,才會趨動消費。消費者心態是「這就是我想買的東西,而我剛好有點數」,而不是「我有點數,東西不怎麼樣也可以」,因為他可以另外去找好的商店。所以店家要注意的是,做一個好的店、好的品牌,這個時候再加上點數,就可以提高效用、提高回購率。譬如說無印良品、康是美,這一類已經很出名的品牌,產品有保證,消費者本身就是常常購買,有了點數更常買,回購率也高。
Q:沒有實物的點數,會不會是虛實整合的好工具?
江尻:點數確實比較容易串聯虛實之間的消費行為。其實消費行為就是線上跟線下都有,起點的面越廣越好。樂天經營的消費地點只有線上,不經營線下店家,所以也沒有需要把消費者拉到那邊去,我們主要是吸引線下消費者點進線上商店,所以信用卡是很好的驅動工具。另外一個是Edy(編按:樂天集團發行的電子錢)。未來若是要從線上到線下,得看手機發展得怎麼樣吧!譬如說未來那些實體店,也可能會成為樂天店家,但是沒有開網路店。
梁:就點數來看,線上、線下其實不會有太大的差別,只是購買地點的差異,可是消費還是消費,回饋點數是回饋消費這個行為。所以點數的虛實整合只是技術問題,就是說消費者在實體通路使用「過卡」或「過手機」的方式累點;在虛擬通路,就是採用批次上傳的方式。
消費透過點數的虛實整合,企業就可以做些有趣的案型。例如我們最近做了達美樂披薩及摩斯漢堡,消費者在網路上做了一些活動,可以拿序號到店內取得商品。主要目的是,消費者在網路上面取得點數、取得優惠、取得訊息比較容易,另一方面又解決企業需要另外回收實體折價券的困難,企業行銷可以從虛擬就開始,這就是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模式。
Q:兩位恰巧都有經營中國市場的經驗,你們覺得台灣市場的特別之處何在?
梁:我覺得台灣人還蠻好的,就是非常善良,對於集點,店家會覺得說:「唉,沒有給你們累積到點數,好可惜,那不是對你不好意思嗎?」所以他們願意友善地提醒。根據我們的經驗,只要有使用到點數的客人,基本上他們會更活躍。例如我們最近一直在做的「小點數大驚喜」,你可以用8點去換一個布丁、一碗牛肉麵,可以用99點換一個披薩。可是台灣人真的很善良,不會只用8點換了一個布丁,就什麼東西都不買,台灣人會覺得「唉,我好像有拿到一點便宜,就要再加倍地還你一些」,所以我覺得這個是蠻有趣的市場。
江尻:中國消費者的習慣就完全不一樣,譬如說加入會員送5點,有人就會用系統註冊1、2000個帳號,他們很快就了解到點數就是錢,並且透過網路快速散播出去。中國消費者觀念不一樣喔,台灣人會有點不好意思,他們倒是會覺得「我賺到那麼多錢,很厲害呀,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社會觀感就是「很厲害,你很厲害」。
梁:在中國的市場,基本上需要花一點時間。所以對他們來講,「是你要給我的,我有本事去拿,我就拿,它沒有什麼不合法,我就是拿了這5點,去換了東西,我沒欠你什麼」。我覺得是這個市場成熟度的關係,台灣市場基本上就是整個社會有比較多的信任感。。
Q:台灣樂天市場已經有10%流量來自行動裝置,請問行動族會喜歡使用點數消費嗎?
江尻:其實手機是一個介面,點數是一個工具、一個資源。電腦上也可以用點數,而手機因為畫面那麼小,不好用嘛。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一個方便使用的介面,讓使用者真的方便用到點數。我們也希望來自行動網路的流量越來越多,所以特別會做獎勵,比如說用手機購買的話,多給一些點數。
Q:跳脫點數,行動網路看來正全面改變消費環境,兩位怎麼看?
梁:手機真的會帶給消費環境dramatic change(戲劇性的變化),你可以看到現在有些人走到實體通路,其實是會一邊比價的。所以為什麼現在賣場越開越大,因為它需要有娛樂功能,行動網路對實體通路來講,是非常嚴重的打擊。所以「人的服務」變得重要,這是沒有辦法取代的部分,實體賣場必須提出具有價值的部分,讓消費者覺得不差那一個錢,馬上就可以把這個貨物買回家了。實體賣場能夠用更多的數位行銷,鼓勵消費者到店裡享受店內樂趣的同時,也能夠讓消費者願意當下就買回這個東西。
江尻:樂天一向提倡的店長文化,也是類似概念,鼓勵店長不管是有新產品、新活動,或是店長自己今天做了什麼,使用email郵件與消費者溝通,建立人性化的商店。
人們的消費習慣,幾百年前到現在其實也改變很多,未來50年也一定會改變。現在有了手機、有了Facebook、LINE等社群,人們上網時間和行為就會越來越不一樣。以前在電腦上看的是入口網站,但使用手機是不會看入口網站的,因為畫面太小,行動族看的是LINE、Facebook,所以與消費者溝通也要到那裡去。可能以後驅動消費者購物動機的,將來自更有影響力的社群力量。
原文刊於數位時代雜誌2013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