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電機」(schneider-electric)這個名字對台灣來說有些陌生,但其實日常生活裡已經出現愈來愈多「施耐德」的影子:當駕駛人行駛在十二.九公里長的雪山隧道,包括全套電力、照明系統、安全系統、空調系統與消防火警等,都是由施耐德電機一手策劃。除了雪山隧道,包括高雄捷運系統、台北一○一大樓等台灣近年來最重要的公共建築都在施耐德手裡完成。
曾被《富比士》(Forbes)雜誌評選為全球最佳二十七家公司之一的施耐德電機,二○○六年也名列《財星》(Fortune)雜誌全球五百大公司第四百七十九名。施耐德一八三六年在法國成立,以電力設施為核心事業,目前已是全球第一大的電力輸配公司。
為硬體建設加入神經系統
「我們是做埋在牆壁裡的事業,」施耐德工業自動化事業部副總經理鐘建國笑著表示,無論是建築物、公共設施,外觀的硬體建設只是一個空殼子,施耐德電機就是為這個空殼子注入靈魂的推手。台灣國工局的長官就形容施耐德電機是為硬體建設加入「頭腦」與「神經系統」。當人們享受著舒服的住宅品質時,可能使用的就是施耐德電機所規劃的電力輸配系統。
以雪山隧道來說,一條什麼設備都沒有的隧道根本無法通行,隧道內的抽風、安全監控、照明、甚至消防安全等系統,都是必須要有的基本配備。施耐德配合台灣的系統整合廠商「領航資訊」一起規劃,從二○○四年開始著手進行機電施工。運用自身多年的經驗,施耐德密切地與台灣本地夥伴合作,終於完成雪山隧道這項重大工程。領航資訊副總經理黃揚宗就表示,「全長十二.九公里的隧道要完成照明、電力、通訊等工程,這是他做過的工程裡最艱難的。」
不斷購併達到企業創新
除了經驗與合作夥伴,從施耐德電機的發展歷史軌跡中,也可以看出,「購併」是它不斷成長的動力。施耐德台灣區總裁穆德華(Mike Hughes)認為,施耐德可以百年來屹立不搖的一個原因,就是透過不斷的購併來達到企業的創新。
尤其在一九八八到一九九六年之間,陸續購併以配電產品為主的Merlin Gerin、配電材料商Square D,以及工業控制與安全自動化的Telemecanigue等公司,讓施耐德電機的核心事業從電力供應擴大到電力輸配、工業控制、自動化等三項產品。施耐德進軍中國大陸時,也購併了陝西寶光真空電器,在加拿大也購併了加拿大電力測量公司(Canada-based Power Measurement, PMI)等。
另外,年輕化也是施耐德百年不老的秘訣之一,像施耐德電機在法國剛上任的執行長萊克曼(Henri Lachmann),年紀也不過四十歲,從管理階層到工程師,施耐德電機用青春串起無限活力。
重視跨國人材交流互動
不斷整併的過程裡,施耐德卻沒有遭遇企業文化無法融合,或歷史包袱過重的問題。為了讓全球各地的員工可以互相融合與認識,每個地區的施耐德電機都施行「馬可波羅計畫」。透過該計畫,員工外派至各地工作。像現在台灣地區就有一位從法國來台實習的年輕人,台灣施耐德電機也將派譴兩名年輕工程師,在九月赴上海學習。「全球員工大搬風是我們很大的動力,」台灣施耐德市場行銷部副總經理高偉蠡自信地表示。
很多跨國企業不敢用當地的人才,甚至對於跨國人才的交流也不多。「這樣是無法幫助企業融合的,我們盡量讓世界各地的人才可以自由走動,除了了解不同文化面,更可以幫助在融合過程中,取得相互的平衡,」高偉蠡表示。
施耐德電機為了培養新一世代的接班人,除了透過馬可波羅計畫,讓全球員工走透透之外,還有領導型菁英領袖計畫。今年僅有一名的亞洲菁英領袖計畫,就是被目前服務於台灣施耐德電機的客服部經理陳嘉偉所拿下。他得意地說:「別看施耐德是個一百七十歲的高齡企業,就算在台灣,施耐德也有二十年的歷史,可是放眼望去,工作者的平均年齡都在三十歲以內,每個員工都充滿熱情和動力。」
*軟硬體搭配,成就重要工程
施耐德市場行銷部副總經理高偉蠡、施耐德台灣區總裁穆德華、領航資訊副總經理黃揚宗、施耐德工業自動化事業部副總經理鐘建國(由左至右)是施耐德在台的重要幹部,尤其是黃揚宗與鐘建國更是在雪山隧道建置過程中重要的推手。透過多年的合作經驗,施耐德提供硬體設備,領航資訊設計系統與軟體,才造就如今舒適通暢的雪山隧道。由於雪山隧道的通風、照明、配電系統複雜,建置難度相當高,總裁穆德華更多次親身前往雪山隧道探班,了解工程進度,並為所有員工加油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