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在每個月第三週的週三晚上舉辦的創業小聚,用2小時的時間,聆聽台灣創業團隊是如何運用科技改善人們的生活,並在現場實際與他們做機會交流。在四月份創業小聚依舊邀請到6組新創團隊分享,分別為Everyday.me共同創辦人林裕寬、iFit 愛瘦身創辦人艾莉絲Alice、三艾健康執行長鄭智超Alton、睿格科技總經理卓昭明、Lucent sky創辦人劉寯Jim、評律網執行長莊大衛David,以及華威投資副總裁譚之寰Eric以過去投資經驗分析,創業團隊要如何選擇創投合作,以及在創業環節中哪些是需要避免的。以下擷取當天分享內容。
**
**Everyday.me/共同創辦人林裕寬。(攝影/林衍億)
Everyday.me共同創辦人林裕寬描述,若是將一個人一天的生活分成四個象限,分別為公開、隱私、玩樂及工作。但個人記錄生活的工具繁多,使用者有不同的記事習慣,因此從中發現整合的機會,催生出Everyday.me微日記App。此外,他特別提出,新創公司往往會設定人才的條件,但Everyday.me號召人才,出發點是希望和夥伴有工作上的交流,他們不吝分享在YCombinator的育成經驗以及過去在國外累積的人脈,相信人才在加入Everyday.me後會激盪出更多想法。
iFit愛瘦身/創辦人艾莉絲Alice。(攝影/林衍億)
強調健康瘦身的iFit 愛瘦身,搭配原創趣味的減肥圖文吸引點擊,從去年粉絲團開張至今已累積超過37萬名粉絲。此外,為了因應粉絲需求,逐一成立官網及團購網,並陸續推出健康瘦身方面的課程,更在今年3月出版瘦身新書。創辦人艾莉絲Alice說:「既然成立社群了,就該想辦法去滿足他們的需求。」未來他們將朝向品牌、通路、產品去發展,並開發行動應用、尋求媒體曝光和異業合作機會,「尤其是與傳統產業的合作,希望藉此挖掘出台灣的好產品,被廣泛的使用。」
三艾健康科技/執行長鄭智超Alton。(攝影/林衍億)
取名為3i,本意是以人為本(Interest)、用網路技術(Internet)來發展智能設備(Intelligence),是由來自工研院曾做過健康管理、健康照護相關計畫的團隊所組成。為何會投入這塊領域?鄭智超認為,有經濟能力的網路族群普遍落在30~50歲之間,加上健康、預防醫學概念越趨普及,於是讓原本一日健檢、只拿到紙本報告的作業模式,躍身成為365天的線上健康管理。目前已B2B2C的模式推動,與專業的健檢機構合作,將健康觀念導入企業,並結合醫療產業的系統,讓每個人都能落實自身的健康管理。
睿格科技/總經理卓昭明。(攝影/林衍億)
在雲端技術尚未發展成熟時就有了構想,累積已久的能量,終於在3年前看到雲端崛起的機會。卓昭明表示,Gridow影音簡報服務能夠滿足許多商業人士,無論是業務介紹、知識分享或是通路教育訓練等工作需求,他們能在雲端自行產出影音簡報,同時讓觀看者可跨平台收看,並搜尋影音簡報內容。結合電信業者的網路資源如中華電信、遠傳電信,合作企業如台積電、Computex、Pchome等。Gridow向外推廣的第一站選擇在日本,與NTT獨家合作連結全球市場。
Lucent sky/創辦人劉寯Jim。(攝影/林衍億)
劉寯表示,因應個資法上路,近來各家企業資安意識抬頭。根據團隊統計,有72%的網站都有資訊安全弱點的問題,而平均一個網站有220個弱點,足以讓駭客入侵這些網站,竊取裡面的資料。在此需求下也衍生出許多資訊安全顧問廠商,但普遍來說價格昂貴、修復工程浩大,對企業來說都是一大成本。而Lucent sky提供自動化修正弱點的應用程式,能夠節省客戶成本,並快速抓出網站問題。當然,他們清楚工程師最忌諱程式被改的前提下,掃描修正了哪些有問題的程式,都是可以被查看得到。
評律網/執行長莊大衛David。(攝影/林衍億)
生活中有許多找資訊的需求,大部分已有相關網站服務能夠滿足。但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缺口,就是法律諮詢。莊大衛表示,有75%的民眾都是透過口碑介紹,但很多時候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與經驗來判斷,往往有60%的民眾只與一位律師見面後即決定委任,風險相當大。因此評律網蒐集、計算超過120萬份公開判決書資料,完成全台8,148位律師過往經驗分析、3,414位法官審判歷程分析,提供法律客觀數據分析的線上服務,解決資訊不對稱的鴻溝。評律網採用Open Data(開放資料)的概念,希望將資料加值再應用,目前已成功與求職小幫手合作,協助求職者更順利找到適合的公司。
華威國際科技顧問/投資副總裁譚之寰Eric。(攝影/林衍億)
在04年轉換跑道,從半導體產業擔任業務工程師,到華威擔任投資副總裁的譚之寰Eric分享,要如何選擇創投合作?首先要了解創投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會針對團隊不同的階段去做投資。第一種是從產業出來的投資者,他們有龐大的資源能夠支援團隊,無論是人脈或找客戶;第二種是打帶跑財務型的創投,他們願意高價投資,並鎖定在利潤面。華威則是希望做第三種加值型的創投,不僅是資金上的投資,也希望提供團隊附加價值。
他引述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話:「一般執行過程中要看目標,有了目標後定策略,最後是組織的組成。」通常創投在看目標時會看市場夠不夠大、是否持續成長,此外,他也特別指出,有些產業結構不要碰,所謂的夾心餅乾產業,就是客戶少、材料供應商少、材料佔比高、帳期長以及山寨客戶等。另外一方面,大家都在提倡創新,但創新的產品要怎麼找?他說明,反而是可以從抄襲舊有的模式,經過不斷改良,以致於發展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創新產品,舉Netflix為例,創辦人哈斯汀因為在百視達逾期還片被罰錢,激起他發展新的租片模式,一個月支付一定金額可以無限看片,這就是他的創新。
另外,創業團隊組成的人才特質也很重要,創投往往會看核心團隊的學經歷、過去的創業經歷、心胸是否開放、誠信操守是否良好以及具備高度執行力。但新創公司要取得好人才有相當程度的困難,而這方面創投也較有資源能協助新創團隊找到一流的研發或業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