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評論】林宏文~LED與第三方支付,「有此政府,何需敵人」又一例
【科技評論】林宏文~LED與第三方支付,「有此政府,何需敵人」又一例
2013.06.19 | 創業

繼6月12日落幕的2013 廣州國際照明展後,台北國際光電週18日又在台北展開,LED(發光二極體)產業成為本周最聚焦的主角。上個月我才到大陸採訪LED產業,拜訪了幾家 LED上中下游的台商及大陸商,我想在此談談我對LED接下來的產業前景,以及兩岸間產業競賽的看法。

台灣LED產業已發展三十年,在磊晶到封裝等技術,已累積相當多的專利與know-how,在台灣IT產業中算是很強的一塊,因此過去在產值上可以不斷成長,追到全世界第二,僅次於日本。而且,任何產業都需要想像空間,LED還有一個非常巨大的LED照明應用市場,目前仍在初期階段,這對台灣LED產業來說相當有利。

但是,過去兩年台灣LED業產值已被韓商超越,至於後面還有緊追的大陸業者,台灣被包夾的情況與液晶面板業非常類似。這次去大陸採訪,確實看到大陸LED的實力已不容小看,例如這次去參訪大陸最大的封裝廠木林森,看到木林森的產能規模已達全球第一,單月產能已是億光的四倍大,雖然因為單價很低,營收還輸給億光,但今年的成長率超過六成,追趕速度相當快。

此外,大陸最大的品牌雷士照明,專賣店數量已達三千餘家,銷售據點覆蓋全中國二千多個城市,去年營收在35.46億元人民幣,大約在新台幣一七O億元,不僅超越台灣龍頭廠中國電器(簡稱中電,擁有東亞照明品牌)的新台幣七O億元,也比台灣本地所有照明品牌加總還高。

至於近年來聲勢浩大的磊晶廠三安光電,不僅收購璨圓二成股份,高薪挖角台灣工程師,如今產能規模大幅增加,還跨足到封測等業務,企圖完成上下游整合的一條龍生產線,對晶電也有如芒刺在背。六月初,三安還宣布以2200萬美元吃下美國流明全部股權,展現擴張的決心。

此外,大陸規模更大的還有燈泡代工廠,以及為數眾多的燈具燈飾等業者,例如大陸前三大燈泡代工廠,月產能都在三百萬至五百萬顆,規模已是全球最大,台灣已難望其項背。此外這次我去素有「中國燈飾之都」的古鎮採訪,全鎮有超過六萬家企業在做燈飾,全中國市占率超過八成,更已成為全世界採購燈飾的重鎮。

仔細觀察大陸各個IT產業分項的發展,幾乎都有很類似的脈絡可循。一般來說,由於中國市場龐大,各項產品都是先從應用端開始發展,再逐漸往上游蠶食鯨吞,像古鎮的燈飾公司早期大部分都是使用一般燈泡,逐漸往節能燈泡及LED光源發展,在這種龐大下游市場的推動下,讓大陸LED業者跟著水長船高,業績大幅成長。

再細究大陸這些企業的崛起,要朝向技術與資本密集的上游產業發展,背後都有大陸政府撐腰,不論是政策、稅率及各種現金補貼等,都是政府在做莊,因此,如果說台灣LED產業現在最大的敵人,不是大陸企業,而是中國政府,其實也不會太誇張,因為事實真的就是如此,去年台灣眾多LED廠商都賠錢,但售價比台灣低的大陸業者,毛利卻比台灣企業好,有些還有不小的盈餘,主因都是政府補貼。

對照台灣政府對LED產業沒有政策、沒有配套,一心推動核四,卻不發展替代能源的作法,此次到大陸採訪,過程中聽到企業界都是一片罵聲,「台灣怎麼會選出這麼無能的總統,過去建議多少事情,馬總統只會寫筆記,之後一切回到原點。」政府什麼事也沒做,讓大家眼睜睜看著台灣產業競爭力一點一滴流失。正如詹宏志先生所言,「 有此政府,何需敵人? 」LED產業與網路第三方支付,何嚐不是一樣的道理?

事實上,大陸企業不走正道的也不少,例如三安的各種負面報導從來就不曾少過,早期三安磊晶廠良率一直不佳,但最近兩年用五倍薪資挖角許多台灣工程師後,生產效率就明顯提升。近來大陸媒體更爆料,三安半數利潤都來自政府補貼,而且內部涉嫌虛增投資,還低買高賣給地方政府等。

對照於晶電努力合併,才整合出台灣第一家世界級的磊晶廠,李秉傑功不可沒,至於台灣封裝龍頭億光,過去三十年來幾乎沒虧過錢,每次與董事長葉寅夫約訪,他能擠出來的時間都是周日下午,到土城辦公室採訪時,葉董會把主管都叫來,葉寅夫一周七天,每天都上班,雖然不太人性,但也因為這種企圖心,才讓億光能夠有如今的競爭力。

總結來看,台灣LED產業在上游與中游部分仍然很強,大陸則在中下游製造及品牌經營上擁有絕對優勢。因為,上游磊晶製造需要擁有製程技術與專利,目前晶電在這一塊整合得最強,也與國際大廠進行交互授權,至於在封裝廠部分,台灣必然要走更高附加價值的市場,否則得面臨大陸很激烈的挑戰。

至於在燈具、燈飾及光源等品牌上,很明顯是大陸廠商的機會,因為大陸企業擁有本地的市場經營優勢,台灣要與大陸企業競爭有相當的難度。不過,仍有不信邪的葉寅夫,目前也到大陸布局照明品牌,雖然還曾被雷士在通路上封殺,但這是台灣企業家必然要挑戰的路,因為若不去,未來一定「整碗被捧走」。我常想,幸好台灣還有一些優秀認真的企業家,否則這種不對等的戰爭,台灣早就輸得慘兮兮了。

LED照明的口號喊了這麼多年,其實每個地區的發展速度先後有別,去年日本市場就因地震海嘯而大幅成長,而今年大陸受惠於政策加速推動,每個人都在談,今年是大陸「LED商照(商業照明)元年」,套句大陸人的說法,LED照明市場將突飛猛進,已是「沒有懸念」。

樂觀一點來看,去年大家關注的四大「慘」業,今年都已明顯轉運,連DRAM都出現缺貨。不過,景氣雖然復甦,但從競爭層面上來看,未來依然危機四伏,不能大意。但至少我在綜合多項產業競爭條件,以及與大陸和韓國等競爭對手比較後,台灣的LED產業還算是擁有一定的優勢與利基,這也是接下來我還會繼續關心LED產業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台灣LED企業家還在努力抵抗,沒有退讓,這種精神令人敬佩,也值得我們繼續為他們打氣加油!

[林宏文]目前擔任《今周刊》顧問,也是環宇電台FM96.7 財經熱點 節目主持人。歷任《今周刊》副總編輯,《經濟日報》記 者,畢業於交大電信工程系,天津南開大學經濟學碩士,主跑科技產業,著有《競爭力的探求》,《管理的樂章》,《惠普人才學》,《商業大鱷 SAMSUNG:21堂課三星從賣米小舖到賣全世界》等書。部落格: http://owenlin.pixnet.net/blog

(本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