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 next for mobile 手機的下一步行動電視
What's next for mobile 手機的下一步行動電視
2006.04.01 | 科技

二○○五年底,蘋果電腦(Apple)推出iPod Video,正式宣告「攜帶影音娛樂時代」的來臨,而且這概念延燒到3C世界裡的各個角落,每個可以「帶著走」的酷炫玩意,都要被加上功能強大的影音功能,也似乎唯有這樣,才能滿足消費者愈來愈大的胃口。
從今年開始,用這些體積輕巧、造型活潑的產品聽音樂、看電影,已經不是件新鮮事,也不會是年輕人拿來跟朋友炫耀的「Gadget」。現在最酷的玩意就是行動電視——但不是搬出一台筆記型電腦,接上一個又醜又笨的訊號接收器。因為,這玩意早就落伍了。

一個新產業——產值高達一兆八千萬的新興產業

二十年前,固定電話移動化,從無到有,憑空創造出全球二十二億的行動電話市場;若把全球年產將近二億台的電視予以移動化,「將可創造出無限商機,」全球通訊系統設備龍頭易利信(Ericsson)總裁史凡柏格(Carl-Henric Svanberg)認為,因為電視結合手機將創造出全新的產業與商業模式,包括內容提供者、電視台、手機業者以及電信營運商都將參與其中。
許多研究機構都提出讓人震驚的估算:ABI Reasearch預估,二○○六年全球電視手機設備與服務的市場值為兩億美元,到二○一○年,將高大幅提高到二百七十億美元,四年之內,市場足足成長了一百三十五倍,電視手機用戶將達到二.五億;Strategy Analytic預估,二○○六年全球行動電視手機的市場規模可達八百萬支,僅占手機市場的一%,但在二○一○年時,電視手機市場將飆升到一億二千萬支,較二○○六年成長十四倍,占手機市場比重一成,產值更高達三百億美元(約新台幣九千七百八十六億元)。
可以想見,二○一○年,總體產值將高達五百七十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兆八千五百九十三億元),一億二千萬支的手機市場而且還擁有二.五億的收視人口,難怪行動電視產業被看好不是沒有原因的。

二個世代交替——規格與手機的世代交替

行動電視不僅帶來一個美麗的市場大餅,更重要的是,它引發兩個世代的交替:由3G取代2G、由電視手機取代照像手機的世代交替風潮。
「多媒體娛樂整合下的行動電視將成為電信系統由2G邁向3G的重要推手,」歐洲最大電信設備商易利信(Ericsson)台灣區總經理葛元翔(Sean Gowran)直言,行動電視就是推出2G跳升3G的幕後影舞者,因為搭配3G寬頻的特性,讓行動電視成為影音娛樂匯聚的總合,也給了3G電信業者一個很好的賣點,因為在語音服務品質與2G沒有多大差別的情況下,用3G手機看電視等影音短片,將是吸引客戶上門的最佳法寶。
此外,以Strategy Analytic預估,二○○六年到二○一○年這四年間,全球行動電視手機市場從八百萬支飆升到一億二千萬支,成長十四倍,「在整體手機市場成長已經趨緩之際,電視手機卻能創下十四倍的新市場空間,足以代表手機產品又將進入下一個世代,」工研院IEK產業分析師王英裕說。

三種經營模式——電信業者或廣電業者主導、整合模式

行動電視產業包含手機業者、內容提供者、電信營運商以及使用者多方勢力集結而成,使得目前行動電視的經營模式呈現出多樣化,主要可分電信業者主導、廣播電視業者主導與整合模式。
在以電信業者主導的經營模式當中,電信業者扮演網路與服務的雙重角色,使用者要收看影音電視節目,都必須透過電信業者的行動通訊網路才行,而非數位廣播系統,所以內容提供者,包含電視台業者等,都無法直接與消費者對話、接觸。全部由電信業者主導一切,再透過拆帳的方式,分享利潤。
另外一種就是由廣播電視業者來主導整個行動電視產業,使用者不透過電信業者的網路,而是直接在手機中接收廣播電視業者發送的多媒體廣播訊號,這模式就類似於現有的類比電視一樣,收視戶只要有天線就能接受頻道訊號。
第三種是整合模式,使用者可以同時透過數位廣播或是電信網路接收電視節目。透過數位廣播接收,能得到比較好的畫質;透過電信業者,則能獲得更多加值服務選項,例如VOD(Video on Demand)等,都是由使用者自己去選擇所要的方式。
以目前全球的發展情況來看,由於各地數位廣播規格尚無法底定,因此採用由電信業者主導的模式仍是目前最多的方式。不過,一旦數位廣播規格底定,系統建置也完成,高畫質的數位廣播相信將會引起市場上的旋風,但最終還是會以整合模式為主,因為全球一半以上的手機銷售都是透過電信業者。
因此,手機廠商在設計電視手機時,「絕對不可能跳過系統業者,」諾基亞(Nokia)多媒體事業部協理潘才俊坦白地表示。

四個競爭規格——DVB-H、DMB、MediaFLO與ISDB-T

由於牽涉到通訊、市場以及政策,讓行動電視的技術發展呈現分歧情勢,目前主要以DVB-H、DMB、MediaFLO與ISDB-T等四種技術為主要規格。其實手機系統陣營等問題,從2G時代就存在了,目前DVB-H已經得到許多大廠以及歐美等國的支持(DVB-H以諾基亞、摩托羅拉與索尼愛立信等業者為首,並分別在美國、英國、德國與西班牙等國進行試播,動作最為積極)。 DMB則是韓國力推的新規格,並以韓系手機為出貨主力,三星與LG都已經推出內建DMB的電視手機。
不過,以目前來看仍屬於區域性的規格,因此有推廣上的困難,所以雖然韓系手機廠商以DMB為推廣主力,三星與LG在今年也發表了DMB系統的電視手機,但是這兩家業者為了加速擴展在電視手機版圖的地位,紛紛表示支持所有規格的手機開發,態度上反而最為開放。

五個觀察重點——手機、電信、內容、投資與進化

「相較而言,DVB-H未來絕對會是主流,但是仍然會有其他規格存在的空間,例如在GSM時代,還是會有CDMA的市場等例證,」因此王英裕認為,規格的不同,並不會成為阻礙行動電視發展的石頭,只是腳步需要時間調整而已。
行動電視主要包含手機、電信、內容三大領域,每一塊的成功與否,都牽引著行動電視產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因為沒有電視手機,沒有行動電視;沒有電信業者支持,也不會有行動電視;沒有內容,更不會有行動電視。
因此唯有手機產品成熟、電信業者建立完整營運模式,以及內容提供者提供豐富、多樣與符合行動電視收看的內容,行動電視產業才會起來,從中再繼續深入分析各子領域的細項與公司發展,才能了解行動電視產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發展。
手機是否是行動電視的最佳平台?很多人都抱持著負面的看法,「用手機看電視,是想得美,但看得辛苦,」遠傳電信策略暨行銷事業部無線多媒體服務部協理陳立人就認為,未來一定會有比手機更適合的平台,加入行動電視產業裡,只不過在現有的行動電視平台裡,手機超過九成,因此未來或許會有,但現在可還是手機的天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