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簡報技巧,軟銀社長孫正義教你如何擄獲聽眾的心
5個簡報技巧,軟銀社長孫正義教你如何擄獲聽眾的心
2013.07.16 | 創業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的簡報技巧向來是眾人學習的對象,他的簡報不僅清楚傳達蘋果產品的精神,更是一場充滿魔力的展示秀。而上週剛剛完成美國電信Sprint收購案,並成為全球第三大行動通訊集團領導者的日本Softbank創辦人暨執行長孫正義,不僅對賈伯斯有特殊敬佩之情,在簡報技巧上也和賈伯斯一般擁有獨門祕訣。每次Softbank的戰略說明會,總是吸引許多慕名而來的聽眾。而以孫正義簡報術為題的書籍不僅頗受好評,更早已有人將孫正義的每場簡報製作成App供人研究收藏。究竟這位日本企業家有哪些獨到的簡報哲學?以下讓我們一窺孫正義的5個重要簡報技巧:

1. 多用攀升曲線
從簡報裡不斷出現的攀升曲線圖中,就可以了解Softbank想要向大眾表達這家企業的前景有多令人期待。例如在2012年的一場說明會上,72張簡報中就有25張使用攀升曲線,數量占了整體的35%之多。 

2. Softbank的「第一名事蹟」
和攀升曲線同樣重要的就是孫正義的「第一名數據」。他會在簡報中強調Softbank拿下合約增加數量第一名、企業好感度第一名等。在同一場說明會上,72張簡報中,表示第一名數據的投影片就有13張。 

3. 不用下降曲線
在Softbank的簡報中,只有談到借貸金額和解約人數時可以使用下降曲線。同一場說明會上,出現下降曲線的只有3張投影片。 

4. 用簡單方式表達
如果使用過於專業的數據,一般聽眾其實並不會了解真正的意思,因此應該用更具體的說明或數字替換。例如「儲存容量高達32PB」就可以轉換為「相當於3.5億年份的報紙」,以大眾熟悉的方式解釋。 

5. 善用時間軸
在簡報中加上時間軸,可以成功表達出公司或產業的長期發展及未來展望。同時,因為孫正義本身很喜歡歷史,因此時間軸表達法也相當符合他的個人興趣。 

Softbank社長室室長三木雄信表示,孫正義的簡報資料從不假他人之手。製作簡報前,他會先召集員工,請大家提出各自對簡報的建議,再將這些點子寫在白板上。假如過程中需要某些特殊資訊,就會請該部門的負責人到會議室說明。就算對方正在出差或派駐海外,也會馬上和他連線。決定好內容後,他會持續調整簡報,甚至正式上場前的30秒也會在會場修改投影片。在一場簡報上,聽眾除了透過數據了解企業目前的狀況之外,更想從領導者身上看到企業的未來和希望。從孫正義對於簡報的堅持之中,或許也不難理解他被日本人推崇的原因。

資料來源:SankeiBiz
圖片來源:
孫正義 Facebook

 

延伸閱讀

《如何向商業人士進行簡報:寫給工程師的教戰手冊》

關鍵字: #孫正義 #軟銀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從台流轉型到跨界共創,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驅動產業續航

全球影視娛樂正處在結構翻轉的臨界點。從串流平台的競合與權力再分配,到生成式AI引爆的創作革命,再到觀眾注意力被碎片化的內容浪潮瓜分,市場規則幾乎在一年之內重寫。

在這樣的動盪中,「如何永續成長」成為所有內容產業的共同焦慮。台灣擁有豐沛的創作能量,卻在規模化與國際化的路上,始終面臨結構性瓶頸。為了回應時代考驗,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以「RESILIENCE:韌性 · 突圍」為題,將於11月24日至25日舉行2025亞洲新媒體高峰會,邀請超過五十位國內外產業領袖對話,從組織、內容、技術與商業模式出發,探討如何讓台灣影視娛樂在不確定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續航動能。

韌性,從衝擊中找到成長的可能

「Resilience」一詞原本源自工程學,指材料在受壓後能回彈的能力。NMEA理事長李芃君指出,當這個詞被用於產業時,它所代表的已不只是「抗壓」,而是「擁抱變化與永續成長」的能力——在巨變中快速重組關鍵資源、甚至藉由創新找到新的突破。

她觀察,全球產業變動的背後,主要受到三股力道的衝擊:地緣政治的風險、科技典範的轉移,以及氣候與疫情等帶來的自然挑戰。這些因素同樣影響著台灣文化內容產業。

以台灣一家全球背光模組大廠為例。近年隨著國際電子品牌紛紛在筆電與平板產品導入OLED顯示技術,傳統背光模組市場面臨挑戰;該企業在察覺趨勢轉向後,選擇主動調整策略,透過併購前沿技術快速推出新產品,切入車用、醫療與AR/VR顯示等新領域。李芃君指出,這樣的轉向即是韌性的展現——在技術更迭的浪潮中重新定位自己,讓企業從被動防守,轉為開創下一波成長曲線。

「這種思維放回影視娛樂也一樣。當市場被新技術和新平台顛覆,產業若仍困於單一市場、單一資金、單一合作關係,就難以應對下一次衝擊。」她強調,建立韌性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口號,必須要有具體行動,而關鍵就在「多角化」。

多角化的市場讓故事能走出台灣、觸及不同文化的觀眾;多角化的技術與人才,讓製作不再受限於傳統框架;而多角化的資金與夥伴結構,則能減少對補助與單一委製案的依賴,形成正向循環的產業體質。諸如日本《鬼滅之刃》透過IP延伸創造跨世代效應,或泰國在政府策略支持與國際平台Netflix合作,讓在地內容走向全球,都是多角化的案例。

高峰會四大主軸,挖掘韌性的潛力

「政策當然重要,但最終能否長出韌性,關鍵仍在產業本身的自覺與行動力。」李芃君表示,第七屆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以「台流轉型、跨界共創、影視創新、商模躍進」四大主軸為核心,期望讓韌性不再停留於口號,而能轉化為具體實踐。不只是思考「如何生存」,更要推動產業主動探索「如何成長」。

在「台流轉型」議題中,論壇將從亞洲娛樂的整體格局出發,思考台灣內容如何在國際市場中建立辨識度與合作機制。面對串流平台競爭與區域內容崛起,產業要重新定義「台流」的價值,從單點創作走向跨國布局。

「跨界共創」則從電競、音樂、體育到AI應用,剖析影視娛樂如何走向一個多層次的體驗場域。透過多個實際案例,探討不同產業之間的協作經驗,助攻內容突破原有框架,創造新的商業能量。

「影視創新」主軸聚焦於新技術與內容形式的融合。如:短劇風潮、現象級作品及AI生成式內容等,正改變影視產業的創作邏輯。論壇將聚焦技術如何成為創意夥伴,推動人才與內容的再進化。

最後,「商模躍進」則回應內容永續與變現挑戰。當觀眾行為與平台策略不斷重組,內容不再只是作品,也是可延伸、可轉化的商業資產。論壇將引導產業思考,如何讓內容價值在不同階段持續發酵,打造可長可久的生態循環。

李芃君強調,高峰會的價值,在於讓這些不同維度的討論彼此交會;唯有當創作、技術與資本願意對話,產業的韌性才能真正落地。「我們希望產業能從危機思維轉向成長思維,在對話與合作中,激盪出新的想像與行動。」

韌性,新媒體暨影視音產業必備的DNA

自2017年成立以來,NMEA持續扮演政策倡議與產業整合的推動者。每一屆高峰會也都對應時代命題,映照產業進化軌跡。從2023年「EMPOWERING」的全面賦能、2024年「CONSOLIDATION」的整合共榮,到今年的「RESILIENCE」發揮韌性、尋求突圍,李芃君形容,這是一條從能力啟動、資源整合到體質調整的路徑,引領台灣影視娛樂邁向國際舞台。

NMEA
NMEA理監事集結產業代表,共思壯大台灣內容產業之道。
圖/ NMEA

她指出,高峰會結束後,NMEA也將以工作坊與共創計畫延續對話熱度,讓產業交流落地為實際行動。協會也積極拓展跨域合作,從企業交流、IP授權推動到媒體合作,串聯更多產業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起,高峰會同步啟動線上直播,三年累計已吸引超過20萬名觀眾參與,單屆觀看更突破8.1萬人次。李芃君認為,這不僅是數據表現,更代表台灣影視產業逐漸建立國際話語權。當產業以開放與創新的態度前行,才能在全球文化浪潮中,站上屬於台灣的舞台。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