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棒的社群媒體行銷人需要具備甚麼特質?知道自己的社群媒體目標和策略?對所有相關的分析數據和衡量標準都瞭如指掌?還是懂得透過哪些管道或專家獲得最新的社群動態?

當然以上的特質都很重要,但是只具備這些技巧,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成為世界上最頂尖的行銷者;我們還需要一些更重要、更隱性、更有意義的特點。

今天要分享的是這個蠻棒的清單:

終極社群媒體行銷者需要具備的10個技巧 

1. 是一個很棒的聆聽者
我們最好的朋友往往是那些懂得聆聽的人,他們不會隨便作結論;他們會提問題,然後再深入地聆聽。在網路的世界裡,道理也是一樣。 

2. 不會過於使勁成為行銷者
社群媒體的特點在於它是與“社交”有關的。商業目的當然很重要,但盡量不要被“建立客戶”這個思維牽著走,要懂得培育關係,盡量以助人為目標。 

3. 喜愛分享
除了有自己的想法外,他們還會賞識產業內其它有影響力的聲音,明白分享業內有價值的資訊的重要性。 

4. 回應的意識非常強
社群媒體不止是一個傳播管道,而是一個互動管道。因此把貼文發出只是一個開始,最終的目標是要互動。所以對粉絲的留言或提問都要快速回應。 

5. 真誠不做作
社群媒體大師不會把互聯網當成是一層面紗,他們會盡量做到真誠、真實、坦白、做自己。

6. 不只為粉絲數而努力
社群媒體大師還是一個領袖,瞭解並致力於自己的利基市場,為大家定出日常工作事項、激勵人、以共同目標為基礎,建立專家族群。

7. 有耐性
關係是一個一個建立起來的。最棒的社群媒體行銷人深深地明白通往社群媒體行銷的成功之路需要時間。

8. 會運用簡潔有力的文字
會運用文字與讀者作有效的連結。他/她既勇敢、自信,也謙虛、思維開放;對自己的工作認真,同時也有幽默感。

9. 掌握新聞脈搏
他們的內容有一個很好的平衡。他們懂得何時、如何把重要的新聞穿插在內容。有時又會回歸基本,但內容永遠有主題而難以意料。

10. 不單單倚賴社群媒體
懂得人際網絡(networking)的真正意義;必要時會利用傳統的工具(如:電話、電郵、郵件)與同儕、夥伴、準客戶和客戶互動。

 

參考資料:10 Skills of the Ultimate Social Media Marketing Monster
(圖片來源:publik15)

出自inbound journals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