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參加一位9年前畢業學生的婚禮,場面很大,也請到產學界大老為新人致詞。這位學生出身中南部的鄉下,他父親很得意自己小孩的成就,在致謝詞時,說整個喜宴都是小孩自己上台北念書赤手空拳打造出來。
台灣類似這樣鄉下小孩「赤手空拳」到台北來打天下的故事很多,也是支撐台灣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我想和大家分享這位學生退伍之後打拚到今天的故事。1999年退伍後,他曾發出三、四十封求職信,最後進入一家大型的IT廠商。半年後被派到德州去應付很難纏的客戶,上一個聯絡窗口因客戶不滿意,沒有人願意去。他週四下午得到派令,下週二就出發,當時他的英文還很破,在海關被移民局盤問了很久,他是否真的是去做那個工作?他的同事也都預料他兩個禮拜後可能會哭喪著臉回來。
拿策略九說分析市場
頭幾個月果然很不好過,客戶來的電話英文聽不太懂,只能先「是、是」的應付,錄音下來晚上再仔細重聽,弄到頭髮幾乎掉光。但是六個月後,客戶向公司薦舉,應將他升成Account Manager。一年之後回到台灣,又有愛爾蘭的代表得罪了客戶被撤換掉,一樣是沒人要去的「屎缺」(台語,爛工作),他再度勇敢赴任。頭一個月客戶還在氣頭上,也不接他的電話,三個月後也被他的熱忱擺平。
在愛爾蘭的工作上軌道之後,他自動請求德國的業務也讓他去開拓,在德國他認識了一位客戶,後來幫他介紹了一家歐商在台採購主管的工作。這個新工作的薪水比原來的IT公司高了二、三倍,但前三個月除了蒐集一些市場資料,回報廠商動態,其實無所事事。他向德國朋友表示實在做不下去,德國朋友勸他,要德國人完全信任你,才會將責任放給你,再給雙方三個月的時間試試。於是他就靜下心來,運用在學校學到的「策略九說」去分析他在台灣看到的市場以及趨勢,寄回去母公司,後來果真開始有較大的發揮空間。
兩年後他的薪水更高,也配車、高爾夫會員,交際費沒有上限。就在這個高峰,他辭去這個工作應邀到一家成立不久的IC設計公司做業務,他的家人幾乎都跟他翻臉,為何放棄這麼好的工作與待遇。但他覺得自己應可以對這個新公司有一些貢獻,他很清楚若是他這麼年輕(30歲)就捨不得原來的職位,那可能也會是他的巔峰極限,再也不敢,也不可能去闖蕩嘗試新的東西。自己的職涯只能在外商間轉來轉去,反而會被定型,發展的路更窄。
在這家曾一度也是股王的新公司,他負責拓展韓國、大陸的業務,兩年下來成績很好,老總在喜宴中稱讚他為公司的Top Sales。其實連股票紅利,他的整個待遇並沒有變少。
這樣的拚勁與企圖心,在他念研究所時就有些端倪,他曾在同一時間接過六項專案。也曾因不同的專案,隨我們去過歐洲、越南、香港及美國。我不敢說他今天的成就有多少是科管所的功勞,但去年他回所上分享時,對學弟妹或老師都有很大的鼓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