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內容、商務──數位網路時代企業媒體的新「3C」
社群、內容、商務──數位網路時代企業媒體的新「3C」

別誤會,這篇文章絕對不是要勸每個企業都來經營自己的 3C 賣場。過去我們對 3C 的定義是「通訊及消費性電子產品」,包含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Consuming Products等。而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在這樣的數位網路時代,企業如何在新的 3C-Community,Content, Commerce-的黃金三角中,找到一個制高點,透過新的 3C 思維,找到新的機會,走出企業的新媒體價值,這便是數位時代企業媒體透過新 3C 所創造的新商業。

圖片1. 當今企業的 3C 可不能只是燈光美氣氛佳有大片落地窗可看街景就可以的!   **Community** 社群 這裡的「社群」並不單單講的是經營 fb 粉絲頁,而是涵蓋實體與虛擬的所有客戶和「可能客戶」。虛擬網路世界裡眾多未曾謀面的人們,會因為你轉化成媒體內容的商品或服務資訊,受到吸引而先造訪你的網頁,進而來到你的實體店面;實體接觸過的客戶不僅僅有可能再因你的商品或服務而再度造訪,更有可能透過網路社群將你網路上的內容散播出去。 因此,要經營黃金三角,第一要素便是確認您的內容「受眾」,也就是會對您的產品及服務,以及包裝轉化過的「內容」有興趣的「人」是誰。   **Content** 內容 確認受眾之後,接著要找出這些人可能共有的興趣、嗜好、以及文化甚至社會性的共通要素。興趣和嗜好比較容易一些,可以從產品和服務出發,延伸出相關連的點;文化或社會性比較難,要考量空間的地域性及時間的文化性,透過議題的操作來切入社群,也讓社群來參與,這是與社群互動的方式。

另一個內容經營的重點便是「廣告內容化」。人們對於「廣告」總是有莫名的排斥感,但當廣告的內容(產品)與觀眾(客戶)間,透過某種情境、故事、氛圍、角色模擬的塑造,產生強大的連結力。關於廣告內容化的經典案例我們過去曾分享很多,可參考:「社群媒體行銷案例大觀-2013 LIAA 倫敦廣告獎得獎作品欣賞」。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而透過內容經營社群的目標,就是要將「消費者」先變成「讀者」,因為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除了是對產品與服務的認同外,更重要的,是企業對品牌理念與價值的闡述,而這樣的闡述,往往透過文章、影片來呈現。因此,若一個品牌的「消費者」同時也是該品牌理念與價值的「忠實讀者」,這絕對對品牌的黏著度有幫助,對後續該品牌推出的商品也有基本的信賴感。   **Commerce** 商務 當創造出受眾喜愛的內容,開始進行社群行銷的同時,便要開始思考結合商務的可能。也就是當社群受眾在你的內容所創造的情境和氛圍中,開始對你所介紹的產品及服務開始產生興趣的同時,你便要想盡辦法讓他們能夠很便利地買到該產品或服務-無論是網路的購物或實體商店的造訪。另外,現代的商務新價值,便是要讓消費者透過情境的體驗,將自己投射到產品和服務的使用時空情境中,而這樣的使用體驗對消費者言必須是可以想像到的愉悅。就像 IKEA 歡迎每個人把他們的賣場當自己家一樣,便是最佳的典範。 很多人會以為當消費者「付錢」或「下單」的那一刻,買賣完成,商務變結束,事實上,商務的價值是從下單那一刻開始。因為當消費者將你的產品或服務帶回家使用後,透過社群和活動的操作,他們很容易便可以透過網路,分享其使用經驗。若這個經驗是正面的,社群的散播效應才是新商務可能的開始。 曾經有一個經典的例子,有一家業者推出一款「引水式」的靜音抽水馬桶。一般來說,抽水馬桶若採用引水式設計,優點便是大幅降低沖水時的音量,以及避免污水回噴;但缺點便是沖水的力道較差,需要很多的水或沖洗次數才能完全清潔。但這家業者所推出的引水式馬桶,不但聲音非常安靜,而且沖刷的力道非常地強,兼得了魚與熊掌。一日,一名消費者上門尋價,被一組馬桶台幣 15 萬的售價嚇了一跳時,業者便反問他:「請問家裡有上年紀的父母嗎?」,他回說有。業者接著說:「老人家半夜常常得起床上廁所,但沖水的噪音往往會吵醒另一半,以致於一夜難眠。若你買了這個馬桶,可擔保老人家一輩子好眠,你覺得這樣 15 萬是值不值得?」 因此,商務最終的價值,不在於售價和商品本身的價值比,而是在於該商品對每個使用它的人而言,能創造出怎樣的價值、怎樣的回憶、甚至是怎樣社會公益價值。讓每個使用者都能感受到設計製作此商品的人,最終的目的是要透過體貼的設計來「利他」,而非僅僅只是賺錢的「利己」,這樣的商品和服務,創造的就是無形的、感性的、美好的體驗。有許多經典的例子可參考:「[「貼近人心」與「社會關注」的內容讓廣告不只是廣告](http://blog.phimedia.tv/2013/08/content-ad)」。

圖片2. 以合適的 content 向對的 community 溝通,創造 commerce 的各種可能!   ### 3C 的稜鏡 這 3C 的操作不一定非得照著順序來,有時當社群的經營到達一定程度時,便可反過來透過社群創造新的內容。比如說設計主題活動徵選與商品或服務互動的照片、影片、文字,便可將其中有創意、有新鮮感的內容重新包裝,成為新的社群內容,讓行銷效益擴散更遠。因此,透過社群的活動操作,讓社群所提供的內容重新成為品牌可操作的內容,讓品牌行銷企劃和社群大眾共同經營內容,一方面增加內容的多樣性,另一方面由於社群參與內容的形成,也間接增加社群對品牌的認同度。 同樣地,商務的機制也能透過活動包裝,成為社群操作的材料。內容化的廣告也可成為社群加速散播的利器。因此,這樣的 3C 就好像上圖的三稜鏡般,三個面皆可將白色光轉化成各種繽紛的可能:正確且符合需求產品內容在社群中創造商務的各種可能、商務行為透過社群使用經驗的反饋產生各種多樣的新內容、或是廣告內容化後的商品或服務,在社群中創造病毒效應,擴大社群的質與量。因此,這個 3C 的稜鏡不管是從哪個方向進入,最終的目的便是讓原本傳統一對一的個別行銷策略-內容歸內容、社群歸社群、商務歸商務,三者相互搭配共創新局,開拓更多的可能性。   ### 怎麼開始呢? 拿我們團隊最近接觸的一個案子為例子吧!對方是個進口品牌文具家飾的代理商,原本在一個現有的電子商務平台上做網路購物,現在考慮成立實體店面,但總覺原本的電子商務平台再怎麼改還是改變不了以功能為導向的結構和外貌。因此,我們建議他們,在很少的預算下,可以建立一個全新的主題頁面,透過類似 IKEA 的商品情境照,將文具家飾擺在精心佈置的空間內拍照置於網頁上,然後結合諸如「開學的最佳伴侶」之類的主題式內容,甚至可找人代言、寫個故事、文章做推薦,讓這樣的內容在社群中擴散開來。當你仔細看該照片時,除了主打的商品可以顯眼的文字標示名稱及價錢外,其他可用 mouse-on 效果或是不干擾視覺的標號,讓人可以點選觀看商品資訊。接著,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點選購物進入原本的購物網站中該商品的購物頁面。 這樣的方式,便是透過一種情境氛圍的營造,讓人先在購物前,想像若這樣商品擺在家中會是什麼樣子,甚至進一步引導其購買其他畫面中商品來做搭配,創造更多導購可能。畢竟單純的電子購物網站僅僅只是商品的分類索引呈現,很難從單一商品的圖片,甚至是去背的圖片,想像商品的比例、擺設情境等。而這樣的方式,也可靈活地藉由主題的變換,創造出各種搭配的可能性。因此,在這個專案上,其實他不需要一開始花大筆錢建立一個包含金流物流的電子商務網站,他只需在預算範圍內,透過首頁情境的媒體化呈現,透過主題內容的包裝,對其社群做數位行銷,以創造電子商務的可能。

圖片3. IKEA Taiwan 線上型錄

 

新 3C 也是一種態度

直至今日,多數零售產業或百貨量販店,往往在網路虛擬世界經營的投入,與經營實體商店所投入的人力、精神、與預算相比,往往是天壤之別,以致於許多企業的產品介紹網頁往往淪落為電子版的「產品型錄」或「行銷傳單」。但他們沒想到的是,實體商店有地點、距離、展示空間、及營業時間的限制;而網路上的電子商務,卻是跨越空間距離的拘束、24小時全年無休的營業,加上社群經營與媒體化內容的加持,商務的可能性是可以超越實體許多倍的。因此,新的數位時代,企業應該以和經營實體商店相同的力氣,來投入虛擬世界的3C 經營

總結來說,企業媒體的新 3C 所創造出的三稜鏡,是當今企業在面對虛擬網路世界崛起的最佳方程式。當然除了這 3C,最重要的更是企業在面對網路世界時,能夠用和經營實體店面一樣的態度,去了解虛擬世界的社群消費行為;甚至能用同樣的力氣,去經營網路世界的企業,讓傳統「官網」僅能呈現的「簡介」或「型錄」電子化,成為貼近社群需求,突破時空限制的「數位企業總部」

 

圖片來源:

圖片1. nechbi-CC.BY@flickr 原圖修改

圖片2. Brett Jordan -CC.BY@flickr 原圖修改

圖片3. IKEA Taiwan 線上型錄

 

出自Phimedia通泰媒體/Eric Yeh葉明勳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遊戲商機、集點經濟,還能怎麼玩?家樂福 App 創新手遊《家有超市》領風潮
遊戲商機、集點經濟,還能怎麼玩?家樂福 App 創新手遊《家有超市》領風潮

促銷、折扣、集點換購早已成為零售標配,顧客對優惠不再陌生,卻也因此變得難以被打動。若想持續吸引目光,單靠傳統優惠不能只是基本配備,必須進一步創造差異化的體驗。

面對這樣的挑戰,家樂福選擇從「參與體驗」的角度出發,重新思考與顧客的互動方式。一般的集點換購模式,多半是在結帳時累積貼紙、等待兌換,如果集點不僅只是交易過程實現的獎勵機制,而能成為日常生活中具吸引力的行為,活動本身就有了新的生命。

為此,家樂福祭出「好選品 + 遊戲化」雙軸策略,不僅強化換購商品的吸引力,更嘗試讓集點換購活動變成一場好玩的任務挑戰——像在玩一款輕鬆上手的小遊戲,讓消費者在互動中獲得樂趣與回饋。

根據〈2025 Google 遊戲產業交流會〉觀察,近三年內 22 至 25 歲輕度玩家成長超過 5%,短時間、低門檻、無壓力的遊戲體驗愈來愈受青睞,尤其隨著手機普及、使用情境碎片化,這類療癒、好上手、有回饋感的休閒小遊戲遂登上日常消遣主流。

而今年,家樂福就在自家 App 推出小遊戲《家有超市》,讓消費者既能享受樂趣,還能在現實中獲得實質回饋。透過任務導向的玩法,讓會員每日打開 App、完成任務、參與抽獎;簡言之,多玩一點,就多得一點。

這場從集點換購切入、讓顧客互動變得更有趣、更具黏著力的遊戲化體驗,也為零售數位玩法開出新局。它為家樂福帶來了什麼驚喜成果?背後又藏著哪些零售經營新思維?

好選品勾住人心,遊戲機制拉長互動

在集點換購普及、邊際效益逐漸下滑的零售市場中,單靠集點回饋幾乎難以再創新鮮感。有鑑於此,家樂福選擇不拚折扣,而是精準出牌——打出「有感選品」與「數位體驗」雙王牌。

首先,換購商品必須有足夠的吸引力。一直以來,廚具系列都是換購活動中的人氣品項,與量販通路的客層有著高度關聯。家樂福近期與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一系列強調收納便利與簡約設計的鍋具,鎖定小家庭與年輕族群。從「消費者在意什麼」出發,精準切中生活應用需求,為集點換購創造實質吸引力。

家樂福與風靡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輕巧堆疊、收納省空間的鍋具成功吸客。
家樂福與風靡法國品牌 Menastyl 合作,推出輕巧堆疊、收納省空間的鍋具成功吸客。
圖/ 家樂福

其次,家樂福嘗試將數位體驗融入集點換購活動中。集點活動雖然常被用來提升顧客回訪與忠誠度,但要持續吸引消費者參與並不容易,關鍵在於如何賦予其新鮮感與使用動機。為了提升集點活動的趣味性,家樂福將集點機制結合遊戲化,於 App 内推出一款角色扮演休閒小遊戲——《家有超市》。玩家在其中扮演超市店長,透過合成商品和解鎖寶箱來完成各項任務,累積的鑽石可用來兌換優惠券或參加扭蛋抽獎活動。此外,遊戲場景中不難看出南僑讚岐、桂冠、好萊牙膏等品牌元素,讓品牌在虛擬環境中入駐,此舉拓展了零售與品牌之間,透過實現“零售媒體”的一環,共同給到消費者互動體驗的新界面。

從集點到體驗,《家有超市》提升顧客黏著力

從每日簽到到完成任務換回實體回饋,家樂福不只拋出誘因,更著眼打造可持續參與的體驗。透過遊戲化設計,將原本只在交易瞬間發生的回饋機制,轉化為日常互動,強化顧客的集點動機與品牌黏著度。

於是,會員不再只是集點兌換的使用者,而是每天願意開啟 App 的參與者。此外,也不能忽視消費者對「誠意」的敏感度,此次活動選品具吸引力,流程設計簡單且回饋實在,就是因爲這樣在實用與情感兩端都建立起信任,也使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更為穩固長久。

家樂福 App 《家有超市》讓集點換購變好玩,每天登入經營自己的專屬超市,完成任務抽好禮。
家樂福 App 《家有超市》讓集點換購變好玩,每天登入經營自己的專屬超市,完成任務抽好禮。
圖/ 家樂福

以 Menastyl 鍋具換購結合《家有超市》小遊戲為例,活動期間即成功吸引近 9 萬人參與,總登入超過 146 萬次,其中近 2萬人至少回訪 7 次——代表用戶不只是點進來看一次,是真的「玩了又玩」;扭蛋抽獎次數則超過 62 萬次,優惠券兌換率達 30.8%,遊戲用戶更穩定佔 App 每日活躍用戶數 8%——這代表參與者不僅止於體驗遊戲流程,而是有實際導流至通路兌換,形成後續消費轉換,會員黏著度與顧客參與度皆有感提升。

從集點升級到數位串聯,家樂福 App 打造全方位會員體驗

隨著家樂福 App 從滿足基本的會員功能進化到品牌與消費者之間互動的橋樑,整合即時優惠、多元支付與個人化推薦模組,提升使用便利性,透過 App 內建小遊戲養成會員每日打開 App 的習慣,也有機會為後續 O2O、OMO 的行銷活動提供更穩定的數據洞察。

透過遊戲化設計,在消費之外持續創造打開 App 的理由,家樂福的成功經驗正為數位零售開拓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但這場遊戲,或許才剛開始。當零售品牌對消費者不再是僅僅販售商品,而是著力於經營接觸、培養習慣、創造停留,會員經濟的布局也隨之變得更為複雜。如何有效應對消費者互動的多樣性,無疑是所有零售品牌都面臨的一大挑戰。而家樂福又會怎麼玩?令人拭目以待!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