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讓世界從此不同
他們讓世界從此不同
2006.05.01 | 科技

三年多前,我決定到博客來網路書店上班之前,我對網路的需求僅止於看新聞、查資料、收發email。親友對我轉職到網路的決定也頗為關切,擔心這個產業的風險與不穩定。
這三年來,我對網路的倚賴日漸加深,沒有網路不能工作這就不用說了,在網路上消費的範圍也愈來愈廣,從書籍、CD到現在連保養品採買都懶得到百貨公司人擠人。和親友聯絡感情、交換意見等社交活動,很大一部分也都是靠MSN、部落格等來完成。如果沒有網路,現在的我還真不知道日子要怎麼過!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沒有先參拜Google大神,聽聽眾善男信女的意見,我不會走進從沒去過的餐廳。
改變是必然的,但是改變談何容易?由Amazon創始員工所寫的(我在亞馬遜.com的日子),帶給我莫大的安慰,歸化網路的辛酸與苦痛,原來我並不是唯一。有網路的地方就可以工作,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界限開始化為無形;市場的瞬息萬變,網路最知道,這意味著工作方式永遠在調整,組織不斷在變動。網路一年等於實體三年,這並不是玩笑話,而是網路工作真實的樣貌。
但是,我並不同意(我在亞馬遜.com的日子)作者所認為,網路對文化帶來毀滅性的力量。恰恰相反,網路的透明與即時,正催生一個鼓勵參與的開放多元文化,只要人們能夠意識到階級消融,並順應所趨,一如(世界是平的)一書所言,網路正是剷平世界的其中一輛推土機。目前火紅的部落格即是最好的例子,文字是網路最基本的元素,輔以MT(Movable Type,一種架設部落格的技術︶技術打造的簡便介面,一種全民寫作風潮儼然成形、蔚為風潮。
網路的平等、共享精神如果落實到組織運作,便能產生像 Google這家在短短數年間就讓Microsoft、Amazon等巨人嚴陣以待的公司。Google裡所有的員工都叫工程師,沒有管理階層。它並鼓勵員工撥出二○%的時間,投入在自己最想做、最感興趣的事情上,為的就是呵護創新所需的平等精神。「讓人人都可以取得、運用資訊」這強大的信念,則是Google屢屢創新、突破最大的動力。
不過,Google 到底是什麼?網路又是什麼?網路發展不過十年,但世界已經截然不同了。當我們漸漸工作在這裡、娛樂在這裡、社交在這裡、生活在這裡,這已經不是你我可以回答清楚的問題了。在以電子速度過日子的數位時代,我們要如何才能安身立命?
這時候,重新閱讀闡釋傳播學者麥克魯漢的(數位麥克魯漢),特別能獲得啟發。集平面印刷物、電話、廣播、電視、電影等媒體形式於一身的網路,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媒體。套一句麥克魯漢的名言,我們無法從後視鏡看到未來,我們也無從描繪清楚網路所揭櫫的未來世界。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