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灣通訊產業缺乏長線戰略,5G先跑未必先贏
【專訪】台灣通訊產業缺乏長線戰略,5G先跑未必先贏
2013.10.11 | 科技

前言:台灣4G尚未上路,行政院即擬定5G發展計畫,明年就要啟動「5G準備元年」,期望提早卡位下一代通訊技術商機。台網通大廠正文科技執行董事暨發言人楊正任卻提出不同觀點,他指出,台灣在通訊產業缺乏長線戰略,又無法參與電信主流標準制訂環節,因此不論再新的技術,台灣都只有代工的份。政府對於台灣通訊產業發展必須有長線耕耘的決心,否則過去押寶WiMAX失敗,現在押寶5G也一樣會失敗。

Q:4G服務在日、韓、歐、美等許多國家都已開跑,台灣卻尚未發照,我們在4G的發展是否太晚了?

A:就電信營運商來說,台灣4G沒有太晚開放的問題,因為台灣的運營商從來就不是創新服務的先驅者,一定要等到全世界商轉成熟,設備建置成本便宜時,才是對電信商最有利的時機。太早投入技術還不成熟且設備昂貴。此外3G、4G基地台只是前端的接取點,要配合完善的後段網路基礎建設,才能發揮寬頻網路的效益,這就好比有個大水龍頭沒有大水管也沒有用。

4G也不是行動寬頻的萬靈丹,異質網路如3G、4G、Wi-Fi的整合也很重要,不是光靠4G就能改變甚麼事。非洲因為沒有3G包袱,要發展行動應用當然直接跳4G,後進者一定用最先進的技術,但這並不表示非洲在移動互聯網比台灣還進步。

行動寬頻和Wi-FI無線網路系統不一樣,Wi-Fi只要單獨一個AP就可以啟用服務,行動寬頻卻要達到相當的覆蓋率才可以開台營運,基地台建設需要一段時間。使用者累積也要一段發展過程,台灣在整個4G釋照過程雖然有點晚,但還不至於太慢,4G的運營服務全世界都還在起步階段,大陸也剛才發照,台灣會慢嗎?

Q:發展4G對於台灣的製造業、應用面分別會帶來甚麼影響?

A:台灣4G釋照的進度不會影響製造業在4G產品的發展,製造業是面向全世界,台灣的市場胃納量太小,沒有關鍵影響力,反倒是會影響應用服務業的發展。應用服務的發展越來越重要,因為服務引領硬體產品已經成為產業的發展趨勢,台灣製造業應該思索如何發展整合創意服務的硬體產品,如何將客製化、創意化的服務複製到全世界。

台灣的電信服務政策應該要有制高點的思維,行動寬頻要人人用得起、人人付得起、時時可連網、處處能連網,這樣發展應用服務才能成型,包括政府要推的e化,推動應用的前提是每個人的手機要隨時連網隨處連網,如果有很多重度用量用戶經常掛在網上,這是好事,這樣創意服務才有機會起來。應該想辦法解決流量問題而不是以價制量,去扼殺許多服務的發展空間,既然要開吃到飽餐廳,就不要怕有大胃王。

Q:4G在全球開始加速發展,台灣眾多網通廠的角色是甚麼?究竟能吃到哪些商機?

A:在電信通訊主流市場,台灣沒有主導力也沒有發言權,因為我們不是國際電信聯盟(ITU)會員,在電信領域的處境和台灣在國際政治處境很像,在主流電信市場的發展取決於國際大廠與台灣通訊廠商的戰略合作關係。系統標準和市場秩序都是國際電信大廠在主導,表面上這些電信設備都會遵循國際標準,但這些大廠都會加入一些他們自己的私房規格,所以設備商可以掌控電信商的設備採購和技術升級。

台灣即使掌握關鍵技術但若得不到國際大廠在IOT認證測試的支持也很難跨入高價值鏈的領域,在這個壟斷寡占的市場,台灣無奈的只能扮演追隨者的角色,這不是技術問題而已,是政治實力的問題。

Q:政府呼籲業者盡早發展5G,我們有機會嗎?

A:發展5G要從國際戰略合作的角度擘劃,台灣不能自己悶著頭硬幹,這樣是很難成功的。台灣必須與國際大廠合作,並且衡量自己的實力條件,找到最適合台灣發展的切入點,若沒有國際大廠的支持,就算台灣5G技術發展跑的再快也沒有用,技術發展不能納入國際標準,就無法創造商業價值。

更何況現在談5G也慢了,整個5G技術規劃,中美韓五年前就已經開始在做智財技術佈局,而我們在4G的技術基礎不夠紮實,建構在4G技術基礎的5G,我們既沒有足夠的技術實力,又缺乏通訊系統人才。WiMAX敗局後,台灣在主流通訊市場的發展就失去契機了。

台灣當初與英特爾合作力推WiMAX,原本是希望能透過IEEE開放式的標準,來打破設備商壟斷的生態,讓台灣跨入高價值鏈的通訊領域。然而台灣WiMAX的失敗,敗在「押寶心態」,深怕「押錯寶,跟不上風頭」的心態,讓政府的決策瞻前顧後,不僅決心不夠且資源投入太少,以致於佔據先機的WiMAX從贏面轉為敗局。

電信技術的發展是要長期耕耘的,不能只一味的跟著浪頭走,南韓在90年代投入百億美元與高通合作發展IS-95CDMA系統,當時的世界主流是TDMA╱FDMA的GSM,經過10多年的耕耘,南韓在3G的CDMA系統開花結果,南韓政府的氣魄、格局與視野讓南韓成為電信產業大國。南韓在電信產業的發展進程值得我們反省借鏡。台灣在戰略上若無法突破電信設備商壟斷的產業生態,只有技術研發策略的台灣即使追逐5G主流技術,市場也難有我們的一席之地,台灣若沒有通訊產業發展戰略,若沒有紮根長線耕耘的決心,押WiMAX會失敗,押5G主流技術還是一樣會失敗。

Q:台灣在4G、5G還有其他機會嗎?

A:台灣在4G、 5G的發展應積極與國際大廠合作,集中資源在特定技術領域(如小細胞基地台)深耕佈局,另外 高頻構裝技術及通訊關鍵組件(例如天線、射頻晶片、高頻被動元件)也適合台灣紮根發展。主流通訊市場以外的通訊藍海如 物聯網、智慧城市、公安警網、救難、防災監控等的通訊系統都是台灣可以著墨發展的方向。

正文雖然以代工為主,但非常重視研發與技術發展趨勢,主要客戶都是國際大廠,在4G相關產品,我們從WiMAX起步並進入LTE領域,今年LTE占營收比重近兩成,以新興國家為主,印度、拉美、俄羅斯、北美也持續成長,明年LTE整體營收還會再往上攀升。一般來說 LTE產品的毛利比較高,年底還會推出小細胞基地台毛利就更高了,LTE小細胞基地台很重要,既可解決通訊死角,也能分擔大型基地台流量。

中國電信市場雖然充滿機會,但耕耘中國市場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他們有中興、華為等巨擘級的大公司,台灣要面對他們的競爭比較辛苦,中國跟歐美網路設備商的經營策略不一樣,歐美產銷分工,製造找台灣代工,華為是一條龍策略,從晶片開發、產品製造到銷售都自己一手包,只外包毛利比較低的產品。我們跟中國網通廠是很微妙的關係,又競爭又合作。台灣想要切入大陸電信市場雖然辛苦還是有些機會,因為台灣在網通產品的製造及系統整合還是有相當的實力,可以找到與大陸電信運營商能夠互蒙其利的產品發展。

由於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全世界的產業分工正在重組,純硬體製造銷售的壓力越來越大,台灣如果無法面對這趨勢,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台灣不僅面對中國、韓國的競爭腹背受敵,連我們的客戶都受到中韓在市場的打壓,以致於毛利江河日下。要扭轉這頹勢,台灣要往軟硬整合方向發展,要從傳統的硬體代工走向服務整合硬體製造,甚至可以創造整合創意服務的品牌,才能為台灣通訊產業創造新價值。

 

關鍵字: #電信通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台灣年度AI盛會「2025 AI TAIWAN未來商務展」日前圓滿落幕,展會期間同步登場的「2025 AI TAIWAN國際趨勢高峰論壇」也吸引來自產官學界的高度關注。副總統蕭美琴親臨現場致詞時指出,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全球產業版圖,台灣正站在這場關鍵變革的十字路口,必須積極布局。

「我們已在硬體供應鏈上打造出一座堅固的山頭,接下來,台灣更要以AI與軟體應用為核心,開創下一座新高峰,讓台灣持續站穩世界舞台。」蕭美琴強調。

AI應用邁入「代理時代」,大量數位員工走進職場

目前,AI應用的發展已從單純的聊天問答與內容生成,邁入全新的「代理時代」。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明,所謂AI代理(AI Agent),不僅能理解與回答問題,更具備推理、規劃甚至執行任務的能力。像是特斯拉的無人計程車服務,或Amazon的倉儲與送貨機器人,都意味著AI不再只是螢幕中的語言模型,而是直接參與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取代部分白領工作,成為職場上的虛擬同事,舉凡代理撰寫軟體程式碼、產出研究報告等任務,AI都能勝任。

受邀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的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對此趨勢也有相同見解。他預期,未來金融職場將迎來大量數位員工,AI角色亦將從過去的助理定位,躍升為具備博士班水準的專業夥伴,全面協助企業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

事實上,為了迎接這股變革浪潮,中國信託早在2018年便前瞻性地成立AI實驗室,積極借鏡國際金融業的成功經驗,推動各項AI專案。這項超前部署的策略,也讓中國信託成為台灣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展現其在AI創新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

中國信託金控
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_中國信託金控,受邀分享AI創新應用領域的經驗與策略。
圖/ 數位時代

中信AI發展策略的3大核心重點

進一步探究中國信託金控的AI應用發展策略,可以歸納出3大核心重點。

第一是採取「導入通用工具+自建AI模型並行」的雙軌推動模式。目前市面上由科技大廠或新創企業提供的AI工具已相當成熟,如:語意搜索、摘要總結、內容生成等工具,只要確保符合資安與內控標準,即可快速導入與應用。此外,針對中信獨有的經營Know-how、產品知識、關鍵決策能力等核心競爭優勢,則透過自建AI模型的方式內化至系統中,藉此強化差異化競爭力,與通用工具形成有效互補。
第二為打造AI賦能的企業文化。賈景光強調,推動AI賦能,絕非單純的技術導入專案,而是一場全方位的企業文化變革,必須由高階主管帶頭學習與使用AI,再結合員工教育訓練、不定期內部應用成果與外部趨勢分享、建置學習資源庫、以及Prompt Engineering的技巧養成與實戰演練等方式,循序漸進,逐步型塑出AI賦能的企業文化。

尤其考量到「如何下正確指令」(Prompt Engineering)是AI效益最大化的關鍵,中國信託也將內部累積的指令設計技巧與應用實例,整理為知識庫,讓全體員工得以共同學習、快速上手,加速落實AI於日常工作中。目前,中國信託金控已經盤點出超過200個AI應用情境,協助員工有效提升40%至70%生產力。

第三則是鎖定關鍵應用場景、最大化AI導入成效。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關鍵議題,企業在導入AI時應回歸業務本質,從產業策略與關鍵流程出發,找出痛點並對症下藥,才能創造出AI應用的最大價值。

中國信託金控
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開場時提到,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很大的比例都與AI有關。
圖/ 數位時代

像中國信託便聚焦於優化客戶體驗、提昇內部效率與風險管理3大金融業核心議題,發展相關的AI應用,例如:智能客服已實現70%的客戶詢問可於1秒內快速回應、自主研發的AI模型能主動偵測並攔截可疑交易,2024年累計成功阻擋的詐騙金額已達8.4億元新台幣,為客戶資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內部AI應用已小有所成,如今,中國信託正積極邁向產業共創階段,並響應金管會倡議成立的「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擔任「金融科技應用研發工作圈」的首屆召集人。透過聯合學習、金流履歷、資料整合等方式,研發可以解決金融業共通性問題的AI相關應用,如 : 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建構全國性金融同業防詐平台,以科技精準阻詐、達到守護民眾財產安全的目的。賈景光強調,唯有打破單打獨鬥,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AI應用實力,真正讓台灣的金融科技在全球發光發熱。

中國信託金控
賈景光強調,唯有共同合作,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
圖/ 數位時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