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L.L.」創辦人葉慧瑜~打造 App 品牌,需要不斷的累積和堅持
「Q.L.L.」創辦人葉慧瑜~打造 App 品牌,需要不斷的累積和堅持

根據數位時代網站的報導,由日本創投機構B Dash Ventures所主辦的「B Dash Camp 2013 Fall in Osaka」,本月上旬在日本大阪隆重地舉行,而來自臺灣的Q.L.L.團隊更一舉拿下「審査員特別賞」。

在Q.L.L.得獎光榮返臺後不久,便和香港商快速語言學習系統設計股份有限公司的創辦人葉慧瑜小姐(Lulu,以下簡稱L)聯繫上,除了親自送上祝福之意,也很感謝她願意接受我的採訪(Vista,以下簡稱V),暢談這幾年投身語言學習App開發的心得感想。

快速語言學習系統設計公司創立於2007年10月,最早把學習軟體放在MP4 Player上賣給外國人學中文,後來接到客戶反映應該把軟體放在黑莓機(當時最多商務人士用的是BlackBerry)上,從此獲得啟發。剛好遇到iPhone崛起,於2010年發行第一款學習中文的App。

成立至今,Q.L.L.已經開發出超過150個App,累積下載量超過550萬,堪稱臺灣語言學習類App的佼佼者。

V:「B Dash Camp 2013 Fall in Osaka」是怎樣的一個活動?妳們基於什麼機緣參加?以什麼作品參賽?

L:B Dash Camp是日本知名的創投機構B Dash Venture所舉辦的活動,宗旨在投資領先的網路公司並成就下一代高科技的未來。其上游的投資人包含NTT與NEC Biglobe和Gree與UFJ等,Q.L.L.因為過去參加過新加坡Echelon(也是B Dash投資的e27)所以收到B Dash Camp的活動通知。大家都好奇Q.L.L.到底是以什麼作品參賽,其實Q.L.L.在Google Play與Apple App Store上架超過150個App,我們從來不認為是分別150個產品,這些累積的背後都是為了滿足一個3~8歲孩子家長的教育需求。

Q.L.L.的每個單項作品看來只是單純的故事書,參加比賽從來也不特別突出,在App海裡面輕如鴻毛,但是Q.L.L.規劃的Talking – App學程系統是整合所有App後台學習記錄,讓家長可以瞭解孩子學多少生字與看多少本書的大工程。這些我們很少提出來,對於這樣的理想,也鮮少人有興趣理解,而許多愛好Q.L.L. Talking – App系列的家長,也都向我們反映能否整合所有App在一個旗艦版內,但這並不是只有一兩個App可以做的事。

V:參加創業競賽,除了提升能見度,對新創團隊還有哪些收穫?可以舉例說明?

L:我們認為除了臺灣市場,應該要拓展第二甚至第三個外國市場,去參加國外的創業競賽除了提升品牌能見度還能夠宣傳自家的商品。舉例來說,Q.L.L.今年與日本廠商合作上架到日本市場的『進擊的單字王』與等等都是針對日本修改過UI(使用介面)的產品,我們認為需要更多的曝光讓日本市場認識我們。當然,能夠突破重圍意外獲獎,因此得到日本創投關注甚至資金挹注,也不失為Q.L.L.下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V:可否簡單談一下Q.L.L.的近況?除了Panda Baby Calculator,最近還有哪些作品上市?

L:Q.L.L.完成一系列的雙語童話故事後,還有一系列的遊戲像你說的『圓仔計算機』和可以親子兩人同玩的『熊熊來鬥陣』剛剛上架,最近即將推出『萬用英文片語詞典』更新功能版。這是一支超過三十萬人下載的好用工具,應觀眾要求發怖更多功能版本,當然在UI上也根據功能設計,應該會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受。

V:很多人認為App已經是一片紅海,妳怎麼看?語言學習是一門好生意嗎?

L:語言學習內容是我們的專長,是不是好生意都會認真作下去!App界的確是一片紅海,但是開發者都想立即得到效果而去選擇作平台、社交、工具或者利用大眾的內容等等,但我們製作內容就跟作音樂一樣,現在沒有人買CD還是有人聽音樂,需要有人持續勇敢的創作!沒有內容就沒有平台,沒有人會主動把內容給你,然後讓你利用他的內容找到消費者。這是先有蛋還先有雞的問題,當大家都不做的時候,對勇於嘗試的人來說,也許這就是一樁好生意。

V:Q.L.L.現在的營收,主要是靠廣告,或是付費App?App的商業模式是否已經固定,妳怎麼看?

L:最早我們主要營收來自付費App銷售,後來我們的廣告營收超過了付費下載的銷售,現在我們的內容銷售(給硬體或者平台廠商)又超過了廣告營收。App的商業模式也逐漸走向大量廣告還有付費App被免費帶程式內購買所取代,但是商業模式是否已經固定下來,我覺得由於App變化很多元所以還有更多可能性。

V:根據Mashable引述Distimo的數據,美國App Store有76%的營收來自應用內購買,妳怎麼看這樣的變化?就妳們的經驗,消費者是否更趨向先免費試用?

L:提供消費者試用,並且讓消費者愛上你是一定要的。目前,市場上有許多成功案例像是King.com的Candy Crush Saga(希望走向IPO) 或者 Clash of clans(最近Softbank和GungHo以15億美元買下它51%的股權)都是以in-app-purchase創造高營收的公司,這點可以證明程式內購買的實力,所以Q.L.L.近期出的『進擊的單字王』,還有未來一個月內將出版的 Talking-App 旗艦版,都是免費帶程式內購買虛擬貨幣的模式創造營收。

V:最近國內的App開發商,開始推廣品牌概念,Q.L.L.似乎很早就開始推自有品牌,妳覺得品牌形象對App是否重要?未來,品牌是否可能扮演更大的推力?

L:談App品牌,大家都會想到Angry Birds和LINE等,不難想像品牌成功所帶來的龐大周邊效益!而拿過Q.L.L.名片的人都知道,我們的Logo一直與Q.L.L. App裡面所嵌入的Logo一樣,這是我們的堅持。臺灣產業常常口口聲聲講品牌,但是沒有人願意累積與堅持,最重要的是也沒有大公司願意投資這樣堅持的公司。現在,臺灣的用戶看到Q.L.L.這個Logo會去下載我們的App,未來在別的國家也期許同樣做到讓用戶認識這個Logo,所以我們不管走到哪都會保有Q.L.L.這個全名叫起來很傻(Quick Language Learning)的品牌。

V:可否談談Q.L.L.未來的計畫?年底或者明年初會有什麼新作品嗎?

L:大家可能略有耳聞Q.L.L.與幾家大廠合作,即將會在東南亞的印度、印尼還有泰國教育市場看到我們的系列Apps。這些國家的人口多,下一代的教育更是重要,所以開發海外市場變成順水推舟。另外在一個月後裝得飽飽內容的Q.L.L.旗艦版 Talking-App就會在臺灣上市,請大家留意官網,已經是會員的朋友請留意你的信件,我們會公佈上市日期。

(照片提供:葉慧瑜)

後記:有的時候,難免會覺得身為臺灣人真卑微。戲謔的說,這是一個需要很多「臺灣之光」來激勵你我的年代。聽到好朋友獲獎的消息,不但自己覺得很興奮,也感到開心。特別是能夠在海外闖出一番名號,終究還是不簡單的事,也值得恭喜——或許我們無需錦上添花,但Q.L.L.團隊努力經營的背後,絕對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也值得有意投入App產業的朋友參考、借鏡。

出自Sync Mocha/Vista Cheng

 

延伸閱讀1:【2013高雄APP創意聚焦論壇】
時間:10月30日(三) 13:30-18:20
地點:高雄軟體園區A棟中庭交誼廳 (高雄市前鎮區復興四路12號1F) 
參加方式:免費報名,限額100席
活動議程請見此

延伸閱讀2:【2013Meet Neo Star創業之星Demo Show】
時間:12月12日(四) 9:30-16:30
地點: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 
參加方式:11月20日前早鳥票65折
活動詳情請見此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