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破壞性創新」理論聞名全球的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今日在台發表「啟動成長新動能──打造創新的DNA」專題演講。以下為此次演講的重點摘要。
一,台灣企業不要被財務數字給綁架,僅致力於效率創新,這樣很快就會看到負面結果。
克里斯汀生把將創新分成四種。第一種是「市場性創新」,也就是讓產品或服務變得更便宜、更方便、更多人可以使用,破壞性創新就是一種市場性創新。第二種則是「維持性創新」,也就是追求產品或服務能有更好的品質與更高的價格。第三種則是效率創新,追求生產效率的革新。 這三種創新當中,他最推崇市場性創新,因為市場創新在讓更多的使用者受惠,並且同時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維持性創新其次,而效率創新並沒有辦法讓更多的使用者受惠,所創造的就業機會也很少。
但是他也發現,效率創新最受企業歡迎。他說「因為利用資金做市場性創新可能需要五到十年後才能回收,但投資效率創新卻是立桿見影,效果立見,讓IRR(內部收益率)、RONA(資產利潤率)等這些指標變得很好看。」而很不幸地,克理斯汀也指出大多數的台灣企業也是效率創新的思維追隨者,因此若不改變,就會受到效率創新的負面作用影響,也就是說,台灣目前經濟成長停滯和企業和市場性創新的缺乏有關。
他以日本經濟成長的的興衰作為案例,說明市場性創新的重要性。在60-70年代,日本經濟有很大部份是來自於市場性的創新,豐田汽車讓家用汽車更便宜,更多人買得起車、索尼的口袋收音機,讓青少年都能擁有,本田則是讓摩托車更便宜。這些市場創新都創造了新的工作機會,也因此那時日本人很容易找到工作,但80年代後,市場創新型的產品越來越少,只剩下任天堂的Wii的創新,因此無法創造工作機會,無法創造經濟成長,至此日本經濟倒地不起。
二,強調人們付費購買的不是產品或服務本身,而是滿足感,因此要常自問,你要幫客戶完成什麼樣的工作?
克里斯汀生強調,人們付費購買的不是產品或服務本身,而是滿足感。因此企業一定要弄清楚你的產品或服務,到底幫助使用者完成什麼樣的工作(get the job done)。他以美國速食餐廳裡的奶昔銷售觀察為例,說明像奶昔幫民眾什麼樣的工作。 因為喝奶昔時不需要兩手並用,一手拿即可方便握駕駛盤,另一方面,奶昔喝完也擁有飽足感,而且最少可以喝十到二十分鐘的時間,因此奶昔是民眾一種開車時吃的早餐,也由於這個發現,速食店決定把奶昔的濃度增加,或是增加果粒,讓開車族喝奶昔時變得有精神,奶昔喝更久。
因此,克里斯汀生也剖析了理論中的四大階層,最四層也就是最底層,為要顧客完成什麼樣的工作?第三層為我們必須提供哪些購買或使用產品的體驗,讓顧客要完成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好?第二層則為如何整合關鍵資源?最上層才是目標品牌。他以宜家家具的例子為例,當剛搬家的年輕人想要快速完成居家佈置時,第一個想到的品牌就是宜家。
最後,他強調組織結構也不是由產品類別來分類,而是由任務來分類,組織也需要某種程度的再造,才能因應結構的轉變。而且資金不再是最重重要的資產,人才才是引領破壞性創新的最重要資源,企業管理不應該再把資金放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