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天然資源豐富,目前除了風力、水力、太陽能外,也蘊藏豐富的地熱能源,近日宜蘭清水地熱正式成為全台第一個24小時自主發電的觀光園區,在經濟部能源局支持下,由工研院專業研發團隊打造國產自製的雙循環地熱發電機組,所產出的電力可提供給宜蘭清水地熱公園全區。
清水地熱預估可發電量為1.5百萬瓦(MW),一年發電量約1,210萬度,約可提供3千戶家庭使用,還可比燃油電廠減少大約846萬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這套地熱發電示範系統成功地提供一個能源自給自足的休閒園區,也讓民眾在享受泡湯、煮蛋樂趣的同時,還可以擁有免費的充電服務。
經濟部能源局於五年前開始補助宜蘭縣政府進行清水地熱田的探勘與地熱資源開發,並以清水為重點發展區,委由工研院執行地熱發電潛能再評估、地熱井修復,以及地熱儲集層生產管理技術研發和發電廠設置的整體開發規劃。
去年10月在宜蘭清水地區建置完成後,今年10月底完成不停機長時運轉,供電至宜蘭清水地熱綠能園區,累積運轉時數已達900小時,累積發電量達42,000度。能源局與工研院五年來的投入成果,現階段已顯現地熱發電相關技術的成熟與研發成果的實際應用。
宜蘭縣長林聰賢表示,「地熱發電具備潔淨、穩定的特性,為國內重要的再生能源,也成為宜蘭的綠色觀光特色,清水地熱園區完全自主供電,源源不絕的電力,未來會結合民間業者BOT整體營運,另一方面,清水地熱也能給予研究單位技術上的參考,作為後續地熱發電發展上的基礎。」
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何無忌表示,工研院長期投入低溫餘熱發電模組技術研發,目前以雙循環地熱發電示範機組完成清水地熱園區全區供電,未來工研院將持續發展低溫餘熱發電技術,拓展至工業餘熱、廢熱發電,促進綠能產業的發展外,也將繼續以清水地熱為試驗平台,研發增加地熱取熱效率的相關技術,讓台灣地熱發電本土化及產業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