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灣企業食安危機及環境污染事件頻傳,企業對於其利害關係人,甚至包括社會大眾公共利益的漠視,面臨嚴重的信任考驗,企業不只將遭受更大壓力,更得開始去揭露更多非財務方面的資訊。
近日全台首創的永續報告平台「CSRone」,觀察台灣多達1448家上市櫃公司於2013年公開出版的永續報告,截至2013年11月僅約百本,顯然國內CSR發展與國際仍有一大段落差,但進一步統計分析發現,企業出版永續報告書則較2012年增加18家,成長24%。
永續報告為目前國際標準公認的指標規範,還可透過第三方驗證單位,藉由查驗永續報告內容的方式,增加可信度,並因應社會環境變遷,做出改進策略。
根據CSRone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在國際品牌大廠嚴格要求下,國內有出版永續報告的企業以電子、科技業為大宗,占47.8%;與國際市場合作緊密的金融保險業排名居次,占14.1%;反觀內需市場,去年備受爭議的食品業占2.2%,僅有統一及台糖兩家企業出版永續報告。
就國內科技業來說,CSR報告占比較高主要原因是科技產業與國際供應鏈高度接軌,所有供應商都必須具備CSR報告書,若無則可能面臨抽單或流失客戶等危機。因此,其相對具有強制性,反之,國內食品業供應鏈大都來自本地,較無企業CSR觀念。
CSRone創辦人嚴德芬指出,「營利原本即為企業經營的最終目標,但在追求營利的大前提下,如何針對經濟、社會及環境三大面向肩負起企業社會責任,面對快速變遷的趨勢環境,企業也能維持永續生存之道,是國際非常重視的課題。」
其實企業CSR涵蓋的範疇很廣,其不僅能協助企業重新檢視營運狀況與經營績效,提前進行風險危機管理診斷,並明確訂定出未來願景與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在投資市場上,CSR報告書為必要的評估工具與資料來源。
如果企業內部資訊不透明,代表其企業存在著潛在營運風險,也可能降低投資人供應商合作、及客戶們的購買意願,這可能導致企業面臨更大的營運危機,隨著全民監督強烈譴責不良企業的風氣愈盛,包括產品責任與環境保護等承諾,許多確切執行成果,將成為必須對社會大眾揭露的重要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