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年前,浙江省舟山港口局長打電話給我,說浙江省的省長去參觀了他們做出來的東西,只看了第一期而已,就感到非常地驚喜,認為確實把舟山港口的地位提昇了起來,並交代浙江省港口所有的沿岸,信息化都要交給IBM做整合,因為他看到了舟山港口即將邁向全球國際物流港。
另外,IBM在中國也做了好幾個航空城,而且他們航空城之大的,大到根本無法想像,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就在河南鄭州的航空城裡直接設廠,三十萬員工就紮紮實實地住在那個航空城裡,物流、保稅區、免稅區、電子商務等整個都串起來了。
再例如我幫西安咸陽設計的航空城,除了航空站以外,裡面涵蓋了有五星級酒店、物流園區、產業園區、一般住戶還有各式各樣的辦公大樓都在裡頭,它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星區,這就是符合智慧城市架構裡面,把原本單一城市的壓力都分散出去了,塑造出更多的衛星小城市。
Q:在智慧城市這固大架構下,其實又細分了很多領域,您認為有沒有哪個比較重要,或是未來的發展速度會較快?
A:從交通、農業、醫療、工業、公共安全、零售、教育、金融等各方面來看,其實都跟民生有關,要我認為哪一塊重要?其實可以反過來問,有哪一項不重要, 哪一種能等?因為每一個都和人民生活攸關,但可能會因為每個城市的狀況不同,想要發展的領域不同,對某些項目有較迫切、急迫的需求。
舉例來說,治安不好的城市,如何加強城市安防就是重點,常常颱風一來就淹大水的城市,水資源管理與利用及防汛就有立即性的需求,但可以說,比較成熟的城市其作法傾向於,什麼領域有問題,就趕快先治哪一個。
每一個城市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定位,譬如說我曾經有一次去中國的一個城市叫大慶,那裡專門出產石油,所以人們一講到大慶就會想到石油,一想到成都就想到旅遊,像九寨溝。
當提到一個城市的時候,就要馬上能讓人想到,印象最深刻的事物。又比方北京和上海的定位也不太一樣,一個是政治中心,一個是金融中心,深圳呢,移民城市,所以你每一個城市首先要先定位好自己,台灣在每一個地方的產業園區就定位得還不錯,內湖科技園區、南港軟體、竹科、台中精密機械與工具機、高雄文創等。
我每到一個城市,我們團隊一定會去研究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看以前到底發生過什麼事,再加上當地產業結構,我根據這些協助城市定位,因為交通阻塞每個城市都一樣,我不能光用民生問題去定位,一定要用經濟發展來看,我到目前為止觀察,沒有一個城市的定位會和另一個城市是完全一樣的。
曾經有一個城市很有趣,叫宿遷市,在江蘇省,然後我叫我的團隊先去看看,把它所有的產業鏈翻出來,發現中國蘇酒其實很有名,也很有故事,這就是它的定位。對台灣來說,資通訊產業很發達,台灣很多城市也很先進,可是台灣在做智慧城市這件事情上應該要更用心,眼光要再放遠一點,而且要多觀摩、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