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依靠數位工具,找到最適合你的工作方法
不依靠數位工具,找到最適合你的工作方法

寫成文章放上與其他人接觸的溝通管道後,基本上這篇文章某部份的解釋權也已經不在自己手上,讀者難免誤讀,但作者有時候也不一定是有明確不可變的思想,於是在這樣反覆來往的誤讀中,有時候新的創意與思考反而會產生。我一直深信這一點。

不過,今天我想犯一個作者大忌,回過頭來自己解釋自己。在各式各樣別人附加在我身上的「定義」中,有一種詮釋其實和我心中所想南轅北轍,這個解讀就是:「你真是一個依靠數位工具的人。」

但其實我心中真正的想法是:「我認為我們不能依靠任何數位、網路工具」,或者說,不是我(們)依靠數位工具,而是「數位工具依靠我(們)。是我們賦予這些工具靈魂,讓他們成為實用,沒有我(們),這些數位工具完全沒有意義,但沒有這些(某些)工具,我(們)依然可以找到完成事情的方法。

[![](http://3.bp.blogspot.com/-OtQ31gebqB8/UyT5YiTp3uI/AAAAAAADSHg/DntKoiu8WLE/s1600/Screenshot+-+2014_3_16+,+%E4%B8%8A%E5%8D%88+08_42_31.png)](http://3.bp.blogspot.com/-OtQ31gebqB8/UyT5YiTp3uI/AAAAAAADSHg/DntKoiu8WLE/s1600/Screenshot+-+2014_3_16+,+%E4%B8%8A%E5%8D%88+08_42_31.png) 

一、自己的方法,才靠得住

是的,重點是那樣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是否被建立起來,如果說我依靠什麼,那麼我依靠的應該是背後那一套自己慢慢磨練出來的做事情的流程」、「面對事物的態度」和「執行任務的方法」,而非任何一個特定的工具。

方法,是自己的,所以靠得住,只要我還在,只要我還在動腦思考,那麼我相信自己的方法永遠都是自己最好的依靠。而那些網路、數位工具?對不起,我不能依靠你。

就好像餐廳的大廚有一把傳世的名刀,讓他做菜更俐落,但是如果有一天名刀壞掉了,難道這位大廚就從此做不出好菜了嗎?當然不是,大廚最重要的是他有自己做菜的哲學、口味的藝術、料理的方法,刀壞了,換把適合的刀,一定還是有好菜可以上桌。

二、有了方法,換工具就很簡單

所以,我們不能奢望數位、網路或任何工具可以幫我們解決問題,真正解決問題的永遠是我們的方法,是我們自己。

因此像是我個人「愛用」的 Evernote ,我常常建議大家可以嘗試把所有資料放入 Evernote 做一個專案統整,這樣最有效率(兩張圖解釋 Evernote 的 完全記憶 與 專案管理筆記 方法)。有朋友可能因此解讀:「哇!你好依賴 Evernote。」不,其實我依賴的是「把所有資料統整的專案管理方法」。

今天換到另外一個可以做資料統整的軟體,我還是一樣的方法。

有了方法,我們要做的就只是「找到適合自己方法」的工具而已。就像大廚在做菜前總是已經有一套完美的料理計畫,所以他們可以輕鬆挑出好食材並做出好菜,但其實大廚也不是去找出什麼隱藏的夢幻食材,很多時候用得也只是我們一般市場看得到的東西,只是大廚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可以挑到和自己的菜單完美搭配的素材。

工具就像這些食材,很多時候他們是中性的,好壞其實來自於我們怎麼使用它的方法。這個工具對你壞,或許對我好,但要怎麼知道對自己好的工具是什麼?只有先建立「自己的一套方法」,而一旦有了方法的大廚,難道換個食材就做不出好菜嗎?

三、建立流程,獲得效率,規避風險

很多人問說:「 Evernote CEO 說他們要做百年企業,這是不是代表這個筆記服務很值得依靠?」我其實從來不會把這句話當真,我的意思是,或許 Evernote 有那個志向,但一家公司要做百年有那麼容易嗎? Evernote 最近的偶像 Nike 都還做不到 50 年呢!

我並非是會被這些志願感動的人,我只是挑一個適合自己方法的工具。

所以,我使用任何工具時從來不會覺得「我會永遠使用這個工具」,相對的,我會去思考的是一套可以更長久、不斷修正的工作流程,然後隨時選擇當下適合這個流程的工具,並且保留替換的彈性即可。

當我說「雲端可以幫我長久保存資料」時,我思考的不是依賴某個雲端工具「永遠」幫我儲存某些資料,而是整個雲端世界這個新方法、新流程。

把工作的資料雲端化,可以方便攜帶,可以在即使小小一台手機上隨時使用,並且自己不用做太複雜、太花時間的備份,而可以有一個自動化的流程來幫資料做好儲存、整理、使用與救援。這是我的方法,在這個方法上我可以獲得最大的工作效率。

於是我自己選擇像是 Evernote、 Google 相簿、 Dropbox 這些「工具」來加入我的流程。如果有一天這些工具不能用了呢?那就換個工具吧!因為在這個雲端的流程裡,資料反而更容易轉移,即使像是 Evernote 都一樣有儲存完整筆記在本機、可以轉 HTML,而且如果有天有更好的筆記服務出現,那這個筆記服務多半會推出「把 Evernote 筆記轉入 XXX 」的功能幫我們移轉。

四、我想介紹的不是工具,而是背後的方法

我常常在思考的其實是自己方法的精進,而非軟體到底怎麼用。

當然,我必須感謝這些我使用過的、我介紹過的數位、網路工具,因為每個工具背後都有開發者的心血、開發者的想法,開發者想要讓這個工具怎麼用的「方法與流程」,最後這一點最寶貴!

因為當我使用這些數位、網路工具時,我其實就是在跟這些「方法與流程」對話,回頭來思考、修正、精進、刺激自己原本的方法。

於是,當我獲得這些工具裡包含的那些好方法後,我就可以保留一個彈性:「隨時帶走這些方法,留下這個工具」,因為我知道,我也認為,我們其實不能依靠任何數位、網路工具,但我們可以依靠一個適合這個最新世界的工作方法。

最後,也歡迎延伸閱讀我的一些方法: 

1. 在雲端工作、數位生活中節省與擁有更多時間的方法
2. 無紙化工作方法,不「紙」數位化,還需行動化雲端化
3. 10 個真的可以被具體執行的時間管理技巧
4. 養成好習慣之前,如何建立真的做得到的習慣養成目標?
5. 不完美,效率大加倍:雜亂拖延少做點讓你更有生產力 

 

出自:電腦玩物

關鍵字: #數位工具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從「破浪者」到「心理韌性」的生存: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以AI為題,帶領青年鍛鍊面對未知的勇氣

生成式 AI 掀起的浪潮,正在重塑全球職場規則。當自動化與智慧工具成為日常,企業對人才的期待也正快速轉變,不只要會用AI更要能與AI協作。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看見了這股正在變化的趨勢,將「AI」視為青年職涯培力的核心議題,從課程設計到論壇活動全面升級。近期,更辦理「AI破浪者論壇」,邀集產業專家帶領青年從 AI 工具應用到心理韌性心法,全面探索 AI 時代的職涯解方,希望能陪伴青年不僅追上技術,更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培養學習力與行動力,學會駕馭浪潮而非被浪潮推著走。

從教育補位到心態進化,新北市政府青年局的AI世代行動課

「我們要做的就是補上教育與職場之間的缺口,」新北市政府青年局局長邱兆梅指出。她表示,新北市政府青年局雖僅成立3年,但始終以「接軌社會、接軌職場、接軌市場」為核心任務,不只是從開設課程賦能青年,更要讓青年加快速度以多樣化的姿態進入場景實戰,而「新北有課 UKO」正是這個「接軌職場」的實踐平台。

邱兆梅局長說,它是專為 18 至 40 歲青年而打造設計,串連了培力課程、職涯諮詢與實習體驗的完整職涯成長路徑,希望成為新北青年的「實戰培力基地」。因此,從AI 工具應用、數據分析到自媒體行銷,課程設計結合專案實作與專業證照,如NVIDIA DLI AI深度學習課程等,讓學習成果能直接成為履歷亮點。邱兆梅局長認為,青年需要的不只有學習知識,而是「能立即上場的實戰力」。「學校教的是知識,但我們希望青年學會行動、會嘗試,跌倒之後也能有再站起來的韌性。」這樣的精神,也成為今年「AI破浪者論壇」設計的出發點。

相較過去曾以「藝術變現」為主題,今年的新北市政府青年論壇轉向時下最熱的 AI話題,是順應趨勢,更是教育思維的延伸。「AI讓未來變得更快、更不確定。」邱兆梅局長深刻描繪了時代的變革,「在我父母親的年代,職涯像是在爬樓梯,大家都有明確的路徑。但現在年輕人面對的世界不要說樓梯,連堅固的地板都不見了。」

她坦言,現在的職涯模式更像是「衝浪」充滿高度未知性,也因此,AI 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心理挑戰。許多青年面對變化感到焦慮,擔心被取代或落後。於是,今年論壇特別以「上半場談技術、下半場談心理」的設計,將生成式 AI 的應用學習與心理韌性課題並列。

DSC01039.jpg
邱兆梅局長強調「我們要教的不只是技能,更是面對未知的能力。」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從技術到人性:AI時代青年行動力的三種樣貌

在論壇現場,來自不同領域的三位講者從各別角度,展現出對AI時代下青年可能的行動路徑的不同洞察與分析。

在AI實務應用的層面上,AI 創作者林上哲與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兩位講者皆指出,「協作」與「標準化」是進入AI時代的關鍵。李婷婷認為,與AI互動的能力就像訓練一位國中生,指令越明確、語境越精準,AI的回應品質就越高。她強調,唯有長時間餵養資料、反覆調整,AI才能成為真正理解使用者的工作夥伴。而林上哲則從企業角度指出,AI自動化若無法落地,多半是因為組織缺乏標準流程。唯有先完成SOP與工作鏈結的明確定義,AI串接與任務優化才有基礎可循。

DSC01106.jpg
AI 創作者林上哲在論壇中分享:AI 要真正落地,關鍵不在技術,而在組織能否建立明確的標準流程與工作鏈結。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至於在企業導入 AI 的實務層面上,DataDecision.ai 人工智慧科學家尹相志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最大挑戰在於「不可控」。AI 無法產生完全一致的答案,對企業而言意味著風險與難以驗證的結果,因此實際上線的多為 AI 所生成、可被測試的程式,而非 LLM 本體。他進一步提醒,AI 並非萬能代理(Agent),真正的關鍵在於理解每個工具的能力邊界,並以「工作流」的概念設計系統,讓人類的品質管理與決策判斷成為 AI 發揮效能的保障。

在面對 AI 時代的個人修煉上,三位講者不約而同指出,真正的競爭力仍來自「人性深度」。尹相志提醒青年,要勇於挑戰超越自身能力的目標,因為這是機器無法模仿的勇氣與創造力;林上哲則強調閱讀與專注的重要,他認為在速食資訊的時代,願意深入思考、專注於單一主題的人,才具備「匠人精神」。李婷婷則以自身經驗呼應此觀點,指出與 AI 協作需要長期投入與耐心反覆調整。當你真正開始讓AI回覆訊息、處理日常事務時,才會發現需要調整與優化的地方,才能學習如何把腦中的 SOP 清楚轉達給它。唯有經過不斷試錯與磨練,AI 才能真正為你代勞並成為人類創意的延伸。

三位講者的分享,體現了青年局設計這場論壇的初衷:AI不只是技術趨勢,更是場人與心智的革命。從自學者、創業者到產業實踐者,這群「破浪者」讓人看見AI時代下多元的成長路徑:學習力、行動力與韌性。

DSC01384.jpg
FansNetwork AI 分身平台創辦人李婷婷指出:AI 就像一位需要引導的學習者。唯有持續餵養資料、反覆對話,AI 才能真正理解你的思考。
圖/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

在AI解放之後,重新定義「人」的價值

邱兆梅局長分享,AI 的普及正迫使人重新思考「人」的價值。她認為,科技的進步本質上是一種解放,AI 取代的不是人,而是那 90% 重複、機械、缺乏意義的工作,讓人有機會回到核心問題:「什麼才是人類的獨特性與貢獻?」

「當這些被AI取代的事都被解放後,我們就該探索人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她說,而那才是人類真正的價值。邱兆梅局長鼓勵所有「AI破浪者」們,要誠實地面對跌倒與挫折,並專注在那 10% 無法被取代的價值上,因為那才是青年在這個時代中最關鍵的競爭力。「現在值得敬佩的,不是一路順利的人,而是一直跌倒還能再站起來的人。」她強調,「新北有課 UKO」不僅幫助青年學會寫履歷,更陪伴他們走進產業現場,從技能到心態提供完整支持。最終,能真正駕馭浪潮的,不是掌握多少技術的人,而是那顆願意持續學習、面對挑戰、勇敢破浪的心。

[由就業安定基金補助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