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何時才能有年輕人的「創業一條街」?
台灣何時才能有年輕人的「創業一條街」?

在服貿爭議沸沸揚揚之際,我走訪了一趟北京。相對於台北立法院和凱達格蘭大道,年輕人為了台灣與個人混沌不明的未來所發出的怒吼,北京的年輕創業圈,我感受到的則是綠意盎然的春意,因為這裡的創業者,不僅有狼性、有機會,還有更多可以享用的資源。三個場景,讓我除了驚嘆,還有更多的期盼。

第一個場景是GMGC(全球移動遊戲聯盟)所舉辦的「全球移動遊戲大會」。在此,我看到的是中國遊戲產業,五年五倍成長的驚人速度,與近五千億人台幣的巨大市場產值(根據市調數據,2013年中國遊戲產業生產經營總收入突破1200億元)。其中,更令我驚嘆的是「手機遊戲」。它在三年內崛起,快速長出一個年產值約1500億元的全新的產業(根據中國官方數據,2014年手機遊戲市場規模預計約為300億人民幣)。

圖說:GMGC全球移動遊戲大會現場

 

現在,它甚至反銷台灣,成為台灣手遊玩家最主要的遊戲來源(根據2013年的調查數據,台灣iOS排行前100名的熱門手機遊戲,有65%都是中國業者所開發)。所以,今年的GMGC大會,有800多家廠商參與展出,除了大型網路公司必定不能缺席外,我也看到手機遊戲的新創團隊百家爭鳴,見識到了中國新興產業既快又狠的創業力道。

第二個場景是走訪「微軟創投加速器」。在此,我看到了在中國創業所享有的獨特禮遇。「微軟創投加速器」是微軟官方的創業育成中心,每年舉辦兩期創業團隊的進駐與徵選,每期入選的新創公司可享有6個月的創業育成服務。在育成期間,微軟會提供免費的辦公空間,和由產業與技術專家組成的導師團輔導服務,同時團隊也能獲得融資機會和其他的創業資源。目前微軟在全球設有六個育成中心,北京是其中之一。

來自台灣的「活動通」,是微軟加速器中唯一得以享受此特殊禮遇的台灣團隊。活動通在2011年獲選《數位時代》創業小聚Demo show的「年度創業之星」後,隨即往北京落戶發展。除了在去年底獲選進駐微軟加速器之外,也剛在3月初宣布獲得高通、DCM與軟銀賽富等國際創投近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

圖說:活動通經營團隊盈科泛利執行長羅子文

 

活動通創辦人兼執行長羅子文很感慨,台灣沒能有更多的創業團隊可以來這裡一起並肩作戰,分享北京豐沛的創業資源。已到大陸創業超過2年的他有深刻的體悟:「是的,中國不會是台灣創業團隊的唯一出路,但卻是吸取世界資源很重要的選項之一」。

最後,是我個人認為將是北京最熱門,且最有活力的景點之一:「天使投資大道」。在這裡,我充分感受到北京政府打造創業聚落的企圖心與行動力。

北京中關村西區曾是中國最有名的電子賣場(類似台北市的光華商場),在1999年到2011年間,是電子零組件與消費商品聚集的「電子一條街」。2011年起,北京市政府開始啟動一連串的轉型計畫,要幫日漸式微的「大賣場」,華麗變身為「創新創業街區」。

如今,僅用了三年的時間,這裡已經成功聚集了創新工場、北京創客空間、微軟孵化器、中關村夢想實驗室、北京技轉中心等100多家科技創新企業,成為北京最具創新活力的街區。

現在,他們更擴大戰線,推動天使投資大道、創新創業孵化一條街計畫,要把成立於1992年,但已經沒落的海淀圖書城,變身為創業者與創投機構聚集的「天使投資大道」。

圖說:天使投資大道

 

今年,這個聚落也已成形,除了中國最知名的二大創業咖啡館(車庫咖啡3W咖啡)已經落腳於此。四月底即將開幕,由26歲的年輕創業家劉成城所創辦、大陸科技媒體新銳「36氪」所營運的「氪空間」也已經進駐。據了解,下半年,創業家雜誌所經營的「i黑馬」和AAMA亞杰商會的「搖籃計畫」也將搬遷來此,加入充滿機會的創業群聚之中…

四天密集的創業參訪行程,我心裡除了驚嘆,還有更多的焦慮。

在這樣的創業沃土上,中國和台灣的創業者,真的不在相同的起跑線。中國的創業者有市場、有政策、有資源,雙方的環境和土壤如此的不同,我只心疼台灣的創業者恐怕得加倍辛苦與費力,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生存和成長的機運了。

在太陽花學運持續不退之際,不少人也都在追問:到底我們能為台灣的下一代留下什麼?我想說,請給這個世代一點土壤和養分,讓他們年輕的創新活力可以萌芽,去開展屬於他們的未來吧。請給他們一條屬於他們的「創業大街」吧!

 

[作者]
Cooper Chen為資深媒體工作者,長期關注網路創新創業與品牌行銷等相關議題。

關鍵字: #創新創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