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什麼這麼憤怒?年輕人的機會在哪裡?這一陣子,包括我在內,許多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從大環境看,在全球化、科技化兩大作用力交互之下,不只是台灣,全球的年輕人都面臨一種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因這樣的不確定,也帶來一些衝突與反思。不過,就如同狄更斯所說:這是最壞的年代,卻也是最好的年代,關鍵在於我們願不願意打破框架去看世界。
最近看到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個年輕的印度人在市場裡賣菜,活潑的表現,受到市場裡婆婆媽媽的歡迎,影片最後出現了一個商品廣告。表面上看,這不過就是一般的廣告嘛!是也不是。其中奧妙之處在於,過去的廣告是設定好劇本,找演員演出,然後促銷商品,但這個例子裡,印度的年輕人本來就是在市場裡這樣賣菜,然後他找了朋友錄了影片上傳網路,沒想到頗受歡迎。後來被品牌企業看見,直接在既有影片素材上加入商品銷售的元素進行融合,達成一種新的內容產製商業模式。
這個故事的幕後推手是2009年成立的全球最大文創共生平台Talenthouse,他們結合品牌與藝術家,讓來自全球各地的藝術家參與創造性合作。主要品牌橫跨電影、攝影、時尚、藝術及音樂5個領域,目前在美國洛杉磯、英國倫敦及印度孟買設立據點,提供9種語言版本,用戶數達320萬。過去36個月中,產生了70份計畫書、100個品牌連結、20萬個社交網絡、3萬個登記的使用者和1萬5千個創意。
歡迎來到平台共用、創意無國界的世界。傳統經濟模式是透過大量生產,達到降低製造成本,進而提升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這幾年,強調客製化、差異化、彈性化的創意經濟興起,結合在地文化的微創業成為一股重要的創新力量,我們能不能把握這樣的機會?
在這樣一個流經濟時代,之前我們談過跨業匯流,互相去除邊界,在特定環境內發揮共創的精神後,應該再進一步思考,我們可以如何共用?怎麼樣在這樣的匯流環境下,去連結到更多人與資源?比如說紅牛拍的許多極限運動內容,用這內容去跟不同的單位創造新的內容可能。
這次做書店的案子,採取「共用」內容、開放的試驗,就讓我受到鼓舞。像是跟樂視網與新浪的合作,本來預設的就是播映及一些社群互動,沒想到就連結到香港獨立紀錄片的邀展,雙方正討論辦一場台灣vs.香港的獨立書店對話。又像是紀州庵,它本身就是一個獨立書店,也是一個實體的平台,所以我們就可以在裡面舉辦12家獨立書店的聯展。然後也意外地跟礁溪老爺酒店連結起來,未來可以推出相關的小旅行。甚至也跟知名的社群部落客老查合作每月以書策展的活動,這些都讓我們相當驚喜。
雖然我們談了很多數位匯流,但多數還是停留在傳統內容生產的模式,然後透過新媒體工具傳播,在內容產製的本身並沒有出現什麼顛覆性的創新。剛好台灣的人才有瓶頸,利用Talenthouse的模式,也許可以在形式上找到人才出路的可能性。比如HTC需要拍一支廣告片,就可以用一種全球徵才的專案來進行,而有能力的人才,也有機會找到全球工作,但不需要全球移動的可能性。我們可以自覺,在這個匯流無框架的年代,有很多方法能將夢想極大化,千萬不要落入魯迅在《阿Q正傳》裡面所描述的那種被釘住的困境。(原文刊於數位時代雜誌2014年6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