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取的名字是品牌, 但我的人生已經Cross over
長輩取的名字是品牌, 但我的人生已經Cross over
2006.01.01 | 人物

Profile
蔣友柏 橙果設計執行長 30歲,紐約大學(NYU)金融學系畢業。蔣家第四代,父親為蔣孝勇,母親為蔣方智怡。11歲出國念書,17歲開始在美國從事投資銀行(Investment Bank)的工作。大學畢業後,隨即回來台灣工作。26歲,與弟弟蔣友常一起合開橙果工作室。 目前客戶已經有捷安特、7-Eleven、Kuro等。員工共31位,其中13位是設計師,5位來自國外。身為執行長的蔣友柏,下面設有5位總監──業務、行銷、策略、營運、設計,蔣友常擔任設計總監。明年,他最想簽下汽車跟飛機的設計案。
十度低溫的清晨,帶著黑框眼鏡、身穿連帽T恤外搭防水背心的橙果工作室創辦人蔣友柏,早上九點半不到,已經坐在自己的設計公司裡,與員工認真地討論起一件腳踏車設計案。 桌上只有一杯溫開水,因為他不用喝咖啡或茶提神,即使昨天深夜才與華爾街金融市場瘋狂交戰。一般設計師或企業家睡眼惺忪的清晨,對他來說已是太亮的「中午」,他可以先把一筆筆跨國性數以百萬美元的投資銀行金融交易放在腦後,全力投入他的「副業」——橙果工作室。

鎂光燈下的他…… 承認自己是不折不扣商人

短短三年,蔣友柏已經成為台灣媒體的寵兒,只要出現在公開場合,即使擺出不願意配合的臉,還是有一堆媒體瘋狂地將鏡頭對準他,心甘情願地按下快門,「如果兩年前,橙果拿掉我的名字,那應該已經掛了吧!」蔣友柏表示。在橙果的員工也知道,這裡只有兩個明星——蔣友柏跟蔣友常。 「是的,我從來就不介意外面說我是生意人,我老婆還說:我是個奸商!」蔣友柏的表情依舊自信。打從橙果開張的第一天,在國外住了十五年的他,清楚知道在資本市場裡,品牌的重要性,而「蔣友柏」這個名字,正是現成的品牌可以發揮。
「設計跟投資這兩個行業最大的不同是,設計就是「以名帶利」,沒有名氣,哪來的利益?而投資就是,你愈不要出名,就會賺得愈多,」蔣友柏分析了兩種作夢也不會放在一起的行業,腳跨工業設計及金融投資。不過蔣友柏的「副業」,卻在最近兩年成為台灣設計業界最被談論的對象。

員工眼中的他…… 是一個能彎腰的明星老闆

橙果的誕生,要從一間西門町的球鞋店開始說起。 四年前,蔣友柏放下名門之後的光環,跟台北西門町一家球鞋店老闆說:「我有一個設計公司,可不可以幫你改裝,如果不喜歡,就不要收錢!」當時,蔣友柏與剛從紐約帕森斯(Parson)設計學院回來的蔣友常,兩兄弟一起創立資本額四百萬元新台幣的橙果。當時沒有經營策略、沒有客戶,連要做什麼都還不知道,正好一家員工熟識的西門町球鞋店老闆要改裝潢,蔣友柏也忘記自己究竟求了多少次,只記得球鞋店老闆還蠻滿意橙果的「第一件作品」。一名資深員工就表示:「這是我最佩服蔣友柏的地方,他是一個能彎腰的老闆,即使現在大家知道他是誰,他還是可以彎腰。」
在金融市場裡翻滾十二年的蔣友柏,曾自稱「創辦橙果,絕對不可能賠錢」,但他也承認,這件事情也沒有他想像中容易,「是呀,幾乎所有案子都會要求我親自出馬來談,」他吸了一口菸,淡淡地回答。
從為捷安特、雷諾(Renault)賽車設計作品,到為摩托羅拉、7-Eleven設計的商品一掃而空,「如果把全部客戶都說出來,這是會讓所有同業呆掉的一份名單,」故作神秘狀的蔣友柏預告,今年三月會有一個令大家跌破眼鏡的答案。
這一連串的大案子,不管是來自服務、還是「蔣友柏」的知名度,讓橙果去年營業額推估可望超過七千萬新台幣,這個數字,比兩年之前已經暴增二十四倍,毛利粗估六○%以上,未來發展的潛力仍以倍計,澄果在時尚設計界已是不可或缺的要角。

搞投資比誰都理性…… 因為不願意跟錢開玩笑

即使如此,蔣友柏還是保持「作夢也想不到」的紀律生活。 晚上十點,蔣友柏才將一對寶貝兒女哄上床,下一秒鐘,已悄悄地坐上電腦桌前開始為客戶賺進以百萬美元計的投資組合。從跟父親學做投資銀行開始算起,蔣友柏在投資金融市場資歷已翻滾十二年,「我第一筆成功的生意,是做馬來西亞的房地產,只花了兩個月時間,成交金額二千三百萬美元,抽七%當作佣金。」那年,他只有十九歲,紐約大學金融系一年級的學生,就賺進了一百六十萬美元,折合約五千萬新台幣。
「很多人都在投資黃金跟原油,但以我的個性來說不適合,因為沒有「歷史」可以依循,」蔣友柏強調,自己投資哲學裡的「三不」:不玩期貨、不玩回收期太長的生物科技、不玩那些二十年來起伏超過三○%的網路公司,因為大於那斯達克(Nasdaq)大盤的九%,風險過高。「所以我都投資服務業,因為我不願意跟錢開玩笑,」蔣友柏的神情閃過了一絲冷竣的嚴肅。 對蔣友柏而言,金融是「主業」,設計是「副業」的畫分,只是因為營收不同,並不代表蔣友柏的態度有一絲稍懈。 從設計門外漢蛻變…… 創造Crossover經營模式 會「彎腰」的蔣友柏,這四年來總共觸碰了十六個不同的產業,包括零售業、房地產、加油站、3C、時尚、室內設計等,當時同業都在笑他找不到方向,蔣友柏也知道這是他跨界行銷(Crossover)的代價,包括媒體也暗諷他的產品不是T恤、就是簡單的小玩意,甚至笑他根本不懂得設計。 「至少,我花了四年的時間,知道十六種行業的做事方法,這是其他同業沒有的經驗,」蔣友柏表情淡然沒有生氣,他很清楚,自己過去四年十六個行業的經驗正在累積並重新組合,從設計行銷的角度,創造客戶一種Crossover的價值,「這是台灣設計公司從未見過的經營模式。」 這個創新模式現正市場檢驗當中,但他首先要如何領導這些饒富創意的年輕世界級設計師? 「我會跟設計師講明,這東西一○○%不賺錢,但我完成你的夢!」蔣友柏說,他設計了一種工作模式:橙果給一個設計師一年十個案子,其中七個是公司要做的,三個是設計師自己想做的。比如說,現在很多人都想設計投影機,「那我就去接觸各種廠商,只要設計費用談攏。上個月,設計師還在說要做電視的設計,結果最近就真的接到電視的案子!」蔣友柏得意地分享自己為員工的「圓夢經驗」。 即便如此,蔣友柏還是必須去適應客戶的習慣——測驗蔣友柏的名號與設計功力。 「捷安特就是一個例子,一開始做的很辛苦,賠了一屁股,但後來沒想到十一個國家的銷售主管都有興趣,結果這部腳踏車就變成全世界在賣,」蔣友柏指著黑板上的設計圖說,「客戶都是這樣養出來的,很多客戶一開始擺明就是要橙果的名,我也不介意,但是做到這個生意後,後面就可以帶出一堆設計。」

「不要碰政治」…… 在投資和設計裡創造光環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的下午,還不到晚上開張營業的時間,忠孝東路上的夜店「Luxy」卻擠滿大批人群。這天,是橙果與Kuro共同發表MP3隨身聽的重要日子,站在舞池裡的明星依舊是蔣友柏,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天也是他父親蔣孝勇去世九週年的前夕。 蔣友柏還記得父親決定離開政治、移民到加拿大後,一家人難得朝夕相處,早上孩子們由爸爸蔣孝勇送上學,下課了,幾個男生不是打撞球、乒乓球,就是全家去逛Ikea(家具店),買家具回來自己組裝,書櫃、衣櫃統統DIY。這是身為蔣家的「Cross Over」——一切靠自己,沒人幫忙,但全家都在海外學到了獨立。 那也是他深覺最快樂的時光,從小叛逆的蔣友柏,發現他跟遠離政治的父親就像朋友一樣,只要是父親說的,他一定都聽。 一九九六年,耶誕節前三天,蔣友柏、蔣友常兄弟取得躺在病榻上,已經病危的父親的同意,一同上街買黑西裝。十八歲的蔣友常靜靜跟在哥哥身後,二十歲的蔣友柏已有著超齡的成熟:父親即將離去,手足更需一心。 背負著蔣家這個沈重的姓氏,父親生前交代兩兄弟「不要碰政治」,兩人至今仍奉行不渝……。

跨界行銷成功案例海外版 鳳凰飛上F1雷諾賽車上 去年六月,奔馳在法國F1的賽道上,貼有白色鳳凰圖樣的雷諾(Renault)賽車,是所有台灣車迷的驕傲,因為這個圖案就是出自橙果設計。由於去年雷諾車隊的戰績好,因此他們希望在台灣、韓國、俄羅斯三地各找一個團隊,設計出各具特色的圖騰,打開亞洲的授權市場。蔣友柏回憶道,由於時間很趕,為了拿下設計案,總共動用十二位設計師,三天之內就設計出三組圖騰──飛魚(當時為飛魚季)、光速(空氣打在車上)、以及蔣友柏想到的鳳凰。「以前黃帝出現時,都有鳳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聖獸伴隨在身旁,」蔣友柏解釋,「於是我用朱雀這個概念設計出鳳凰圖騰,以歷史與榮耀說服客戶。」 本來擔心雷諾都不喜歡,最終卻意外的都獲得讚賞,最終就以「守護鳳凰」這組,貼在一個贊助廣告要價200萬美元的F1賽車上。幾個月後,在蔣友柏的牽線下,這組圖騰更是「飛」上了牛仔褲上,讓傳統的雷諾與時尚的Levi’s結合,成功打出Cross over(跨界行銷)的成功先例。

跨界行銷成功案例本土版 讓Kuro to Be different 為Kuro設計 MP3隨身聽是橙果第一個跨足到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案子。橙果用了特殊橡膠材質來凸顯設計感,但是沒想到正式生產上線時,光是為了操作按鍵要怎麼脫模,就耗費許多時間修正,「這個案子跑了九個月,光是為了解決量產的問題,就耗費六個月,」拿著這個得來不易的產品,飛行網總經理陳國雄苦笑著說。 陳國雄回憶說,跟橙果的合作是從前年底在7-11販賣的「愛的圈套」開始。「當初我以為這款產品不會太好,但是沒想到在他們兩兄弟的努力叫賣下,限量二萬條居然一下就賣光。」初體驗的成功讓喜歡與眾不同的陳國雄,開始思考MP3隨身聽,「當初我一看到設計,非常驚訝,因為橙果幫我做出一個跟大家不一樣的產品。」 陳國雄認為,他跟蔣友柏都是喜歡Different的人,都在做有風險性的生意。「我欣賞蔣友柏是個性情中人,做事爽就好,雖然我們偶而也會吵起來,但我就是喜歡他的創意,也願意為他的設計而付錢。」 有了兩次合作愉快的經驗,蔣友柏對於Kuro的品牌掌握更有自信,「就是把Kuro打造成台灣的蘋果電腦(Appl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走進2025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看彰化如何轉譯城市設計!
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走進2025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看彰化如何轉譯城市設計!

台灣設計展已自10/10起正式開展,展期至10/26於彰化市、鹿港鎮、田中鎮及田尾鄉等地開展,其中將設計手法運用在城市治理與公共政策亦是此次展覽的重要核心。設於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的《圓未來之行》,以清晰脈絡梳理彰化的城市發展,並將彰化縣政府當前如何以均衡及複合的設計,將城市規劃中的「交通」、「建設」、「生活」三面向呈現進行中與已完成的政策成果,並透過互動裝置與參與機制,邀請民眾共同參與城市治理。讓我們一同走進展場,觀看這些政策如何以設計的語彙被轉譯為可理解、可感受、可參與的日常溝通。

交通路網連結城市脈動,居民日常與幸福共行

交通路網是城市的縫線,是均衡發展的骨幹,路網密密織入、層層堆疊,將生活的點點滴滴串成同一張布面。於《圓未來之行》的「轉譯之間」,我們以交通破題——〈彰化交通脈絡透視圖〉以多層透明壓克力承載各級路網,透過疊印與透視產生視差,清楚呈現城市交通的經緯關係與節點密度;〈脈動彰化:空間發展藍圖〉則以光為媒介投影於城市模型,演繹彰化未來的重要軌道規劃與重點核心發展區域的建設願景,沿著大埔截水溝的堤岸風景前行,輔以東西南北向的完善路網,八大生活圈的樞紐轉運站串起城鄉間的交通脈絡,引擎發動,感受彰化這座「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節奏與脈動。

彰化1013_2
〈脈動彰化:空間發展藍圖〉以光雕投影演繹彰化的未來規劃。
圖/ 彰化縣政府

建築與空間疊加複合,跨齡共生,城市共享

建築是城市的骨架,新生與既有的空間疊加再生,乘載著居民歷史記憶的老屋經過修繕,化身文創基地、創業場域與周邊社群連結,〈時光新生所〉記錄著重獲新生的老屋翻開世代新頁的重要時刻。

彰化1013_3
〈時光新生所〉透過翻牌互動比對老屋今昔差異,喚醒封存的時光。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隨著城市蓬勃成長,為能回應隨之增加的跨世代居住需求,〈宜居共築所〉展示共居的設計實驗成果,伸港基地首創青宅社宅共居基地,回應居住正義、社區韌性等多重城市課題,也讓彰化青年可安心回鄉成家。

彰化1013_4.jpg
〈宜居共築所〉展示伸港全國首創青宅社宅共居基地。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在新生的城市建築中隱藏著許多設計巧思,〈未來綠學園〉邀請民眾以擴增實境方式探索鹿江國際中小學這座綠建築的永續設計,校園本身也是環境教育的最佳教材;〈無形設計所〉則透過電控薄膜揭開日常表象下的設計智慧,鹿港洛津國小的操場、地下停車場身兼蓄洪池機能,同時承擔運動、停車與防洪安全三重角色,風雨時成為守護社區的暗線,平日則回到居民的生活日常。

宜居生活源自安心信賴,健康照護與共融設施完備,滿足全齡需求

生活的幸福感,來自各世代都能感到被照顧、被守護的安心與自在。〈全齡照護網〉以大型 LED 牆面呈現全國首創的長照大樓,將托嬰、長照與社會福利整合為一體,成為在地支持網絡的核心據點,也成為最貼近民眾需求的務實設計成果。〈活力共享場〉把運動帶回日常,呼應彰化「八大生活圈運動館」計畫,邀請觀展者當場伸展、啟動身體;各地共融公園則以「共融遊戲」回應跨齡需求,透過無障礙動線與共融遊具,包容不同能力與世代,在〈無界共融園〉票選最期待的共融遊戲場主題,邀請民眾攜手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共融新天地。

彰化1013_5.jpg
〈全齡照護網〉展示整合式長照大樓提供各年齡層的完善照護服務。 (示意圖)
圖/ 彰化縣政府

到《圓未來之行》一同書寫新彰化的現在進行式

民眾是主詞,是這座城市的主角,既感受也形塑城市;交通作為連接詞,串起人與城市,連接起可能性;建築是名詞,乘載各式機能,讓各種需求的滿足具備指向的所在;而生活化為形容詞,傳承著文化底蘊,透露著溫暖照護與人情味。至於動詞,正是此刻我們發生的行動。

彰化1013_6.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訪《圓未來之行》,欣賞彰化三百年的城市紋理。
圖/ 彰化縣政府

彰化縣長王惠美表示,「現在進行式的新彰化」是一個正在被書寫的長句,此刻的每一次到訪、每一次參與、每一次選擇都影響著城市的發展。她強調,《圓未來之行》不僅是一場體驗活動,更象徵著縣府與民眾攜手共創城市願景的過程,邀請大家一同參與,書寫屬於彰化的未來篇章。
展覽資訊

【彰化縣政府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