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的人才為什麼紛紛湧向矽谷?
華爾街的人才為什麼紛紛湧向矽谷?
2014.08.06 | 科技

許多華爾街的銀行家開始脫下西裝革履,轉而換上了休閒的運動服。走出高樓林立的紐約,來到好山好水好陽光的矽谷。

5月份,高盛集團的科技、媒體和電信組的負責人Anthony Noto決定辭職加入對沖基金Coatue Management。但到了七月份,令整個華爾街意外的是,他接下了Twitter CFO的擔子。

Noto並不是個案。如今,正有大批財經專家和商學院畢業生,紛紛放棄了銀行的工作,蜂擁前去科技類公司。Adam Zoia是搜尋公司Glocap Search 的CEO。他說,自金融危機以來,代表身份和地位象徵的金融類工作便熱度大減,而科技類工作卻異軍突起。

據華頓商學院數據顯示,科技行業的就業率位列第三。2014 年,13.5%的畢業生選擇了這一領域,這個數字在2008年僅僅是5.6%;2013年,18%的哈佛商學院畢業生選擇了科技行業,幾乎是2008年的三倍。轉行的不僅僅是剛畢業的MBA,就連已經涉足銀行業的人也都迫不及待想跳槽。

Cathy Li便是其中一員,2009年,她離開了Barclay,加入了Gilt Groupe。她說,僅僅呆了兩個月,她便去意已決。並非工作不順,而是企業文化難以融入。「那裡的人窮得只剩下錢了,我沒有任何導師,整個人都迷失了。」而新的工作竟是曾經被自己拒絕的公司,她搖身一變成為一名產品經理。放棄一份優厚的收入並不容易,跳槽也沒有想像中那麼輕鬆:缺乏經驗、隔行如隔山、適應矽谷開放自由的工作,還要放棄曾經的優厚待遇。

Adam Zoia 表示:「金融人才也有不少優勢,他們工作拼命、高效、死守deadline。」

Hired的聯合創始辦Matt Mickiewicz認為,創業公司需要會做生意的人,他們能幫助公司成長。尤其是那些MBA,他們懂得預估市場規模、並巧妙制定策略,讓公司名利雙收。SkillBridge的聯合創始人Stephen Robert Morse也對此深信不疑,「懂得使用Excel、會分析數據、有好創意的人,都是創業公司所需要的。」他希望自己的員工學會運用數據,去擴大用戶量、增加購買量。

新創公司如此,大公司亦然。LinkedIn便是個例子,他們正不遺餘力得挖財經、諮詢類背景的專才。人事總監Brendan Browne希望藉鑑他們的問題處理框架,數據挖掘技巧,以及有效的溝通能力,這些都是LinkedIn的業務核心。而候選人們的工作範圍也會超越金融,分散涉及到公司運營、企業建設甚至銷售等領域。

Li在Gilt主要負責網站分析、確定模式、以及解決商業問題,這些工作無一不考察她的創造性和問題解決能力。然而,幾個月前,公司還只是希望找一個有銷售或者工程背景的人做這些事。創業公司早期希望獲得大筆資金,接下來他們要做的是精打細算。

頂尖的科技公司Google, Facebook 和Amazon 都開始增加對MBA人才的需求,給出的薪資與金融類職位不相上下。對於早期的創業公司,如果發不出這麼高的薪水,也會用股份吸引有衝勁的年輕人。除了期權池(Option Pools)的誘惑,科技類公司還會為員工提供更多成長空間。比如LinkedIn的暑期實習律師Audrey Zhou 就在收購Newsle的項目中,得到了與執行長Jeff Weiner以及共同創辦人Reid Hoffman溝通的機會。

本文編譯自cnbc.com,轉載自36氪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科技創新守護海洋!犀牛盾以循環創新思維破解塑膠危機、賦能永續未來
科技創新守護海洋!犀牛盾以循環創新思維破解塑膠危機、賦能永續未來

全球每年約生產4億噸塑膠垃圾,只有不到10%有被回收,其中約有1100萬至1400萬噸最終流入海洋。在十分有限的回收量中,約 8 成來自相對單純、流程完整的寶特瓶回收;反觀,同樣是高頻消費品的手機配件,回收率卻不到 1%。這個現象,對長期從事材料研究的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來說,是他反思事業選擇的開端,也是突破的轉捩點。

「手機殼產業其實是塑膠產業的縮影!」他在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的專題演講上直言。手機殼本質上類似一種快時尚商品,每年有超過十億個手機殼被製造,但產業並未建立材料規範,多數產品混用多種複合塑膠、填料與添加物,既難拆解、也沒有回收機制。結果是,一個重量相當於超過二十個塑膠袋的手機殼,在生命周期終點只能被視為垃圾。

王靖夫指出,連結構複雜的資訊科技產品,回收率都能達 45%,但手機殼明明是最簡單、最應該回收的產品,為什麼無法有效回收?這個命題讓他意識到,與其只做手機殼,不如正面處理塑膠問題本身,從材料設計、製程到後端回收再生,開創循環之道。

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於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分享犀牛盾如何回應塑膠挑戰、開創循環模式。
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於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分享犀牛盾如何回應塑膠挑戰、開創循環模式。
圖/ Amazon Web Services 提供

以材料工程打造手機殼的循環力

若塑膠要進入循環體系,前提是「材料必須足夠單純」。王靖夫很快意識到,問題不在回收端,關鍵在最開始的設計端。多數手機殼由多款不同塑膠、橡膠件甚至金屬等複合材料組成,無法被經濟化拆解,也難以透過現有流程再製。為此,犀牛盾在2017年起重新整理產品線,希望借鑑寶特瓶成功循環的經驗,擬定出手機殼應有的設計框架。

新框架以「單 1 材料、0 廢棄、100% 循環設計」為核心,犀牛盾從材料工程出發,建立一套循環路徑,包括:回收再生、溯源管控、材料配方、結構設計、循環製程、減速包裝與逆物流鏈等,使產品從生產到回收的每一階段,皆與核心精神環環相扣。

王靖夫表示,努力也終於有了成果。今年,第一批以回收手機殼再製的新產品已正式投入生產,犀牛盾 CircularNext 回收再生手機殼以舊殼打碎、造粒後再製成型;且經內部測試顯示,材料還可反覆再生六次以上仍維持耐用強度,產品生命週期大大突破「一次性」。

另外,今年犀牛盾也推出的新一代的氣墊結構手機殼 AirX,同樣遵守單一材料規範,透過結構設計打造兼具韌性、耐用、便於回收的產品。由此可見,產品要做到高機能與循環利用,並不一定矛盾。

犀牛盾從材料學出發,實現全線手機殼產品皆採「單 1 材料」與模組化設計,大幅提升回收循環再生效率。
犀牛盾從材料學出發,實現全線手機殼產品皆採「單 1 材料」與模組化設計,大幅提升回收循環再生效率。
圖/ 犀牛盾

海上掃地機器人將出海試營運

在實現可循環材料的技術後,王靖夫很快意識到另一項挑戰其實更在上游——若塑膠源源不斷流入環境,再強的循環體系也只是疲於追趕。因此,三年前,犀牛盾再提出一個更艱鉅的任務:「能不能做到塑膠負排放?」也就是讓公司不僅不再製造新的塑膠,還能把已散落在環境中的塑膠撿回來、重新變成可用原料。

這個想法也促成犀牛盾啟動「淨海計畫」。身為材料學博士,王靖夫將塑膠問題拆為三類:已經流落環境、難以回收的「考古塑膠(Legacy Plastic)」;仍在使用、若無管理便會成為下一批廢棄物的「現在塑膠(Modern Plastic)」;以及未來希望能在自然環境中真正分解的「未來塑膠(Future Plastic)」。若要走向負排放,就必須對三個路徑同時提出技術與管理解方。

其中最棘手的是考古塑膠,尤其是海洋垃圾。傳統淨灘方式高度仰賴人力,成本極高,且難以形成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因此無法提供可持續的海廢來源作為製造原料。為突破這項瓶頸,犀牛盾決定自己「下海」撿垃圾,發展PoC(概念驗證)項目,打造以 AI 作為核心的淨海系統。

王靖夫形容,就像是一台「海上的掃地機器人」。結合巡海無人機進行影像辨識、太陽能驅動的母船作為能源與運算平台,再由輕量子船前往定位點進行海廢收集:目的就是提升撿拾效率,同時也累積資料,為未來的規模化建立雛形。

從海洋到河川,探索更多可能

淨海計畫的下一步,不只是把「海上的掃地機器人」做出來,王靖夫說:「目標是在全球各地複製擴張規模化、讓撿起的回收塑膠真正的再生利用。」也就是說,海上平台終究要從單點示範,走向可標準化、在不同海域與國家部署的技術模組,持續穩定地把海廢帶回經濟體。

犀牛盾CircularBlue™海洋廢棄物過濾平台初號機將出海試營運,盼解決沿岸海洋廢棄物問題。
犀牛盾CircularBlue™海洋廢棄物過濾平台初號機將出海試營運,盼解決沿岸海洋廢棄物問題。
圖/ 犀牛盾

他進一步指出,「其實這套系統不限於海洋,也可以在河川上。畢竟很多海洋垃圾是從河流來的。」未來若能推進到河川與港灣,將塑膠在進海之前就攔截下來,不僅有助於減少海洋污染,回收後的材料也更乾淨、更適合再生,步步朝向終極願景——隨著時間推進,海中垃圾愈來愈少,被撿起、回收後再生的塑膠會越來越多。

「我們已經證明兩件事的可行性:一端是產品的循環設計,一端是 AI 賦能海廢清理的可能性。」王靖夫笑說,塑膠管理命題不只為自己和公司找到新的長期目標,也讓他順利度過中年危機。「選擇改變,留給下一代更好的未來。」他相信,即便是一家做手機殼的公司,也能創造超乎想像的正向改變。

AWS 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集結產業先行者分享創新經驗。
AWS 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集結產業先行者分享創新經驗。
圖/ Amazon Web Services 提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