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三星頹勢難擋,大公司危機將在PC市場重演?
微軟、三星頹勢難擋,大公司危機將在PC市場重演?
2014.08.15 | 科技

這幾天聯想集團CEO楊元慶的一段內部談話引起諸多討論:「如果你不主動變革,你就會被變革」,他是不是看到了大公司的危機感?從微軟裁員、索尼歐洲退市到三星利潤嚴重下滑……大公司危機正在席捲全球。在這其中,PC市場的巨頭將面臨怎樣的挑戰?鈦媒體作者楊俊杰以聯想為案例,對消費電子市場進行側面剖析。

在如今的IT業,新產品戰略越來越等同於公司戰略了。尤其是每到下半年,各公司紛紛發布自己的新產品,你看,為了趕在蘋果推出年度硬體產品之前,三星、騰訊、小米、聯想、華為等知名公司都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貨,極力爭搶誘人的大蛋糕。大大小小的美夢一直繼續著該多好呀,可是「不和諧」的聲音總是在「大夥歡樂」時出現,突然被驚醒了,回歸現實的叢林之中。

首先是微軟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經。微軟正式開始全球1.8萬人的裁員行動,其中被微軟收購的諾基亞,其中國區手機部門裁員幅度高達9成,7月31日下午和8月1日的上午,諾基亞北京研發中心均爆發員工反對微軟大規模裁員的抗議活動。作為曾經的手機業世界巨頭,諾基亞的沒落令人歎息。

其次是索尼。索尼8月1日宣布即將在8月29日前後正式從倫敦證交所退市,索尼從2009年開始虧損,業務調整、裁員、出售業務資產和物業,仍難挽敗局,索尼發佈截至2014年3月底的業績,索尼出現巨虧,虧損額度高達1284億日元。

讓人不安的還有來自於三星電子的消息。三星電子發佈了2014年第二季度預計財報,其中營業利潤為7.2萬億韓元,同比大幅下降24.5%。銷售額為52萬億韓元,同比下滑10%。這也是三星電子連續3個季度營業利潤下滑,其快速增長的趨勢受阻。

令人想不到的是,聯想集團也來湊熱鬧。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最近在聯想中國區的高管會議上的內部談話「被」流傳後,多數人只對「聯想未來營收目標、拓展新業務、從賣產品向經營客戶轉變」等來作讚揚式解讀,又一波免費的正面宣傳……。聯想再次搬出了2013年度「業績處於歷史最好水準,全球業務正處於一個強勁的發展態勢」的揚威之辭。

而我恰恰認為,聯想必須居安思危。誰說業績代表未來?當業績屢屢創新高,四面處處讚頌時,誰能想到巨頭微軟急轉直下,走下坡路的情勢絲毫不能扭轉?如果說因為受日本國內經濟不振的影響,讓作為「技術立國的日本」象徵的索尼逐漸沒落,那麼,誰能想到全球手機老大諾基亞的「倒下」會那麼快?

聯想,會不會走上諾基亞們的路?

審視聯想的新角度

對聯想的研究很多,絕多數是頌揚,少數是看衰,更少部分是批評。這裡不作大而全面的剖析,從以下幾個維度來看聯想面臨的挑戰;同時換個角度,來看看競爭者們與聯想爭奪蛋糕時會有什麼好機會?

先回顧以下聯想過去的優勢:

「一核心」:以PC個人電腦業務為核心,聯想從起家到現在的「PC+」多元業務,都是圍繞著PC來展開。

「一根據地」:即中國市場。用楊元慶的話來說就是:「一直以來,中國業務都是全球業務的核心和中流砥柱,尤其是在利潤方面做出重大貢獻。」

「四個優勢」:即銷售能力、低運營成本、品牌,媒體傳播。怎麼說?聯想從代理起家,銷售能力就是與生俱來的基因,變成強項不奇怪,尤其在管道和政府資源上遠超對手;低營運成本就是在營運上,特別是控制成本的能力很強,而降低成本就是創造利潤;聯想在品牌上的優勢不是「Lenovo」這個品牌,而是「聯想」這個企業品牌,作為知名企業,「聯想」從國家到地方都給予關照,各類媒體的報導、高曝光讓「聯想」品牌帶來生意並影響銷售;而「媒體傳播」是指聯想主動性的傳播,聯想控制媒體的能力很強,一方面能低成本地讓自己想傳播的各種資訊、推廣很快地讓公眾知曉,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各種負面資訊。

上述概括的要點其實是聯想賴以成功的要素,且有別於聯想官方的結論。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聯想的優勢並不是靠推出新產品來取勝。這話可能讓聯想不爽,但是,我們看到聯想每年都推出若干款新產品,可這些產品與競品相比差異並不大;更為關鍵的是,很少看到在用戶體驗上超出競爭對手一大截的聯想產品。做行銷的都知道,企業每年賣出許多產品,很多時候靠的就是管道的慣性推力,而這並不意味著「這個產品非常好」,聯想目前的優勢,依然建立在一個立體龐大的管道體系上,產品層面則缺乏核心競爭力。

聯想的業務構成(PC業務、企業級業務、移動業務、雲服務業務)以及業績構成(如下圖,4大區域市場中,中國區貢獻了大部分的利潤),在此不再贅述。


(圖:聯想集團2013/14財年四大區域市場的收入構成)

如何逆轉PC行業由升轉跌

2013年對聯想意義重大,聯想在這一年超越了惠普,奪得了全球PC市場的冠軍寶座。然而,當時的市場情況是,個人電腦行業萎縮速度已經加快。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資料,2013年全年全球PC出貨量同比下降10%,創下有史以來最大跌幅。

這幾年來,全球各PC廠家因PC市場下滑都在進行戰略轉型,行業轉型帶來的衝擊,聯想在PC市場份額的擴大,正是得益於當時全球各大PC廠商的戰略轉型,從惠普、戴爾一邊裁員一邊轉型,到IBM出售PC業務,再加上臺灣廠商在中國大陸贏不過聯想(我們看到宏基、華碩等的發展境況比較慘)……在行業轉型帶來的這波衝擊中,聯想分食了正在萎縮的蛋糕。

而2013年的危機,正在於PC市場真正由升轉跌的趨勢出現。每當某行業急劇變革,就意味著商機、意味著顛覆競爭格局、意味著市場需要創新的商業模式。

構建一個「終端硬體+作業系統+應用軟體」的生態系統是傳統PC大廠轉型的一線生機,簡單來說就是維持原有PC業務作為立身之本,向伺服器產品等企業級業務拓展,重點發展平板電腦、智慧手機、智慧家居、智慧穿戴設備等智慧移動終端,並扶植應用程式商店和手機支付等的發展。

擺在聯想面前的道路有兩條:一條是固守PC業,發展平板電腦,轉型為綜合IT服務提供者,就像惠普、戴爾當前的情況;另一條則除PC業之外,同時進入智慧手機等行動終端業務,就像蘋果公司的產品佈局——聯想選擇的是這條路。

問題在於還有第三條道路,這條路屬於新玩家,他們的路徑是先進入智慧手機、網路電視或其他行動智慧終端機等業務,然後再進入平板電腦,甚至可能再切入筆記型電腦業務,像小米、樂視等公司。

不論路徑怎麼選擇,首先大家都得面臨如何應對軟硬結合、一體化體驗趨勢的挑戰。

作業系統的變革:來自Android PC的威脅

個人電腦作業系統當前有3家主流公司:蘋果、Google、微軟。其中,蘋果的桌面作業系統與移動作業系統都比較成熟,Mac OS與iOS的融合連接也領先一步,但是封閉的,只給自家用;Google的移動作業系統Android已經開始能與蘋果的iOS相比,但其桌面作業系統Chrome OS發展得較晚且不成熟;微軟的桌面作業系統Windows的強悍不用多說,但其移動作業系統WP(Windows Phone)的表現比較差。

目前,各大廠紛紛推出基於Google Chrome OS系統的筆記型電腦,走在前面的是三星,戴爾、惠普、聯想等也不甘示弱地跟進。根據預計,2014年Chrome OS筆記型電腦將佔據全球PC市場5%的份額。Chrome OS與Android的融合進程才剛開始,平板電腦市場正在崛起,市場更加青睞的是基於Android系統的電腦。

同時,盯著Android PC的可不止傳統的PC廠商,還有一個新玩家。小米就是從產品模式、銷售模式和品牌推廣模式都顛覆傳統的典型公司,小米建立的新遊戲規則不但影響了智慧手機市場,也為PC市場的競爭者們注入一支「清醒劑」。

新玩家們的優勢在於,智慧手機、平板電腦都用Android系統,能做到體驗一體化,構建而成的業務生態系統,沒有不同系統之間不能融合的問題,推出安裝Android系統的個人電腦的做法已經讓大家蠢蠢欲動,因為未來Android PC甚至可能取代Windows PC。這便意味著傳統PC廠商的優勢將完全失去,行業將重新進行洗牌。

具體來說,以聯想為例,中國市場根基的穩固只是表象。隨著Android PC的興起,狼群會開始出現,這將嚴重影響聯想在中國市場的利潤,若做得不好,甚至連PC核心業務、中國市場的利潤貢獻等根基都會動搖。

聯想:誰是我的主要競爭對手?

傳統PC中的娛樂、上網、遊戲、商務、消費購物、休閒等功能,越來越被平板電腦、智慧手機的功能所取代,傳統PC行業下滑已不可逆轉,智慧手機等移動終端成了爭奪的焦點。即便是網路公司,其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向行動網路的轉型!

在PC廠商中,聯想在智慧手機上的佈局實際上算挺早的,聯想一度把蘋果當作競爭對手,在2010年,聯想推出「樂Phone」手機,聯想集團CEO楊元慶在發佈2009年財報時表示,聯想將把重點放在行動網路業務,並宣稱「樂Phone有信心一年之內在中國市場打敗iPhone」, 聯想集團高階顧問柳傳志更信心膨脹,他認為聯想的最大敵人仍然是自己,而非蘋果!

結果,樂Phone近3000元的價格,令人失望的產品體驗,配上讓柳傳志認為已經「過渡」的行銷推廣,都不能改變慘澹銷量的冰冷現實。隨後聯想又推出「樂Pad」,決心與蘋果再背水一戰,結果銷量仍然慘澹。

經過反思,聯想改變把蘋果作為競爭對手的做法,而是瞄準三星電子,從單一產品策略改為產品組合的策略,即低階、中階、高階產品都覆蓋,同時強化與營運商的合作,終於讓智慧手機在中國市場的份額衝進前5名。在平板電腦上,聯想後來推出的Yoga平板電腦,因沒有什麼強勁的競爭對手,也獲得了較好的銷量。

聯想採取產品全覆蓋的策略,最終在低階市場表現比較好,小米則模仿蘋果採取單一產品策略,先推出中階產品,隨後才推出低階產品,並改變單純依靠銷售硬體的賺錢方式:硬體低利潤甚至倒貼,接著透過產業鏈的成本陸續下降,和銷量上的規模效應來獲得長期收益,同時獲取生態鏈中的其他收益。小米的異軍突起,不但讓大家看到了中低階市場的機會,還學會不經過經銷管道、營運商管道的戰法,華為、中興、酷派、一加、步步高等快速跟進,中國手機市場一下子風雲變色,聯想早期建立起來的優勢地位逐漸被侵蝕。

在國內平板電腦市場,如果不算蘋果和三星,就算是還不成氣候的華為平板等產品,都不是聯想的對手,而小米今年終於推出小米平板電腦,使得強勁的對手出現。

今年聯想收購摩托羅拉行動後,楊元慶認為聯想又具有向蘋果、三星挑戰的實力。聯想一度把蘋果、三星作為競爭對手,但沒想到,不論是傳統PC、平板電腦還是智慧手機,甚至是低階的伺服器產品,與聯想在國內市場進行直接產品決戰的,才是主要競爭對手,聯想之前做傳統PC是從國內打到國外,當前新市場競爭下卻發現主要對手不是在國外,而是國內本土對手。

楊元慶是感受了壓力:「在過去的兩年裡,中國業務在增長上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戰,實際上我們沒有增長,即使包括了手機,我們也是打平。這裡有個人電腦市場萎縮、增長停滯的原因,有宏觀經濟的原因,但是凡事都是事在人為,我們更多的還是要檢討自己。」

產品決定生死

我們先來看一下三星電子。三星電子在2012年、2013年表現非常搶眼,2012年度,三星電子全年銷售額為201.1萬億韓元,增長21.9%,營業利潤29.05萬億韓元,增長85.7%;2013年度,三星電子全年銷售額為228.42萬億韓元(約2089億美元),增長13.59%,營業利潤為36.77萬億韓元(約272億美元),增長26.37%。沒想到進入2014年,三星電子如今是連續三個季度業務利潤持續下滑,強勁增長趨勢受阻,原因是在中國以及歐洲市場面臨劇烈的競爭,尤其是中低階手機銷售不順暢。

聯想的身上就有三星的影子,一直是以銷售為王。早有專家指出,聯想需要把注意力從「膚淺的」PC銷售冠軍轉移到戰略生存方向,因為傳統的PC終將成為一個過時的產品。

聯想也在謀劃進一步的轉型。而轉型策略,楊元慶在其談話中也提出了宏觀願景,就是分別朝著企業客戶方向、消費方向來發展,同時讓業務模式從賣產品到經營客戶的轉變。

在國內PC市場,聯想以近40%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聯想希望這些龐大的用戶也能變成其手機、電視、路由器的用戶,所以強調要從賣產品轉變到經營客戶,然而,最關鍵的不是行銷模式,而是產品的創新能力和生態鏈,這兩方面聯想都做得差強人意,這才是最大的隱患。

三星出現頹勢,主要原因不在行銷上的競爭,三星本來就不怕競爭,三星2013年廣告投入高達140億美元,而蘋果只為10億美元,三星的問題是在這一兩年的產品創新上表現不佳導致,同時缺乏生態鏈。而諾基亞為什麼倒下?主要問題就出在產品上!

我們不禁要問,下一個會不會是聯想?好在楊元慶已經產生了危機感,他擔心新型網路公司在智慧手機領域裡的衝擊、快速成長的國產伺服器廠商的衝擊,擔心這些衝擊漸漸變大會影響到核心業務:「中國區在內、外部面臨大挑戰的情況下來談再次創業,來談創新,是非常即時和必要的。」

如今,從網路到傳統行業都在講求打造好產品,當然,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當代產品觀,與傳統的不怎麼考慮使用者,更多以產品或技術為中心的過時產品觀完全不同,從某種角度來說,產品就是戰略,套用流行的說法,沒有好產品的戰略都是行不通的。

本文出自鈦媒體,作者為楊俊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