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號稱台灣蘋果電腦的宏達電陷入智慧型手機PC化僵局,營運一蹶不振,台灣其他有志於智慧型手機產業發展的公司紛紛看上小米,推出低價手機品牌,希望可以刺激銷售量,但說真的台灣廠商這些硬體廠要學小米,恐怕只會自傷更重,到頭來也是一場空。
先說一個巴菲特的故事吧,巴菲特為什麼不碰熱門的新興科技產業,他曾經這樣舉例,如果你在上個世紀初預言汽車將取代馬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並且家家戶戶必備,你是了不起的預言家,但如果你真的去投資汽車產業,根據統計全美國有汽車工業以來,已經倒閉超過2000家汽車廠,整個汽車產業的獲利加總也相當微薄。
其實我要說的是產業趨勢不代表投資趨勢,在台灣由於微利競爭更是如此,從PC、面板、DRAM都是這種屬於不賺錢的主流產業,現在我們看到的智慧型手機產業也是如此,正在進行一個智慧型手機PC化的過程
這幾年要談到科技產品,智慧型手機絕對是最大主流,搭配高速3g、4g上網,各種雲端、社群應用隨之而生,我們姑且也跟著流行叫它所謂Web 3.0吧,所以我們看到包括有宏達電、華碩、宏碁等台灣科技品牌前仆後繼推出智慧手機產品,可是卻很難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獲利。
我們把當年PC的歷史回顧在PC剛開始的年代,蘋果電腦的Mac 1、Mac 2也曾是雄據一方,有霸主地位。但隨著微軟、英特爾的崛起,最後Wintel架構成為主流,但如果我們把這個產業歷史放到台灣科技業脈絡來比較,在WINTEL初期,需要陣營的主機板廠、NB廠調整產品的階段,台灣誕生過華碩、廣達等等PC類的高價股,原因就在於台灣廠商所謂的研發技術,可以構成有價值的差異化,所以帶來利潤,但隨著Wintel的成熟,所有公司都可以製造、販賣PC時,當然廠商就無利可圖。
在那幾年裡,比爾蓋茲成為了世界首富。
說回到智慧型手機的歷史,蘋果靠著iphone也在初期稱霸世界,但android主流態勢已經成形,隨著android越來越成熟,我們也看華為可以做出全球最薄手機,前10大手機品牌,中國拿下4席,難怪宏達電、三星等早期手機市場領導股價一個一個崩盤。
在這幾年裡,google股價漲破1000美元。
歷史就是這樣的不斷重演,像是王朝興衰一樣,只是這次不同的是,PC花了20年走完的循環,智慧型手機不到10年就走完。
於是如果你是2006年看好宏達電成立自有品牌推出智慧型手機,看好智慧型手機趨勢而投資的投資人,經過了8年,真的這個世界因為智慧型手機而大大改變了,然而宏達電的股價卻像爬山一般,爬到了高點,又回到山腳了,好像巴菲特說去投資美國汽車廠一樣淒涼。
而未來宏達電,甚至台灣智慧型手機廠處境更為淒涼。
今年初,跟朋友討論一個概念,現在看來完全正確。全球產業來看,智慧型手機的市場優於NB優於桌上電腦(主機板),但台灣來看,主機板優於NB優於智慧手機,造成台灣產業跟全球產業脫勾的關鍵理由就是,「中國競爭」。
主機板產業基本上只剩下幾家台灣廠商在競爭,搶來搶去都是台灣人的天下,相對最為穩固。nb廠來看,有一些小中國對手,但不致構成威脅,因此產業看好度其次。到了智慧型手機廠來看,中國對手不但更大,而且做的更好,台灣智慧型手機廠當然處境危險了。
其中最值得觀察的會是小米這家「非典型手機廠」,如果你拿手機廠思維看待小米,完全無法理解小米低價的邏輯,但如果你把小米看成一家網路公司,其實很自然理解到,他做的事情跟亞馬遜沒有太大差別,就是要透過低價甚至免費硬體,把網路服務、數位內容植入每個用戶的裝置之中。當其他品牌(APPLE除外)都是在ANDROID的框框內比規格、比設計,但小米把ANDROID當它一個零件,開發出小米手機、小米盒子、小米UI,做好了軟硬整合及內容匯流。
這對小米來說,其實也是自然不過的事情,因為雷軍的金山軟件等產品就是網路起家的公司,雷軍的軟體思維當然要強過硬體思維。所以宏達電之外,我們看到華碩、鴻海要學習小米的低價手機策略,我不禁捏一把冷汗,亞馬遜低價kindle可以靠電子商務來獲利,小米手機如果可以也有軟體廣告、導購可以賺錢。
但鴻海的infocus、華碩的zen fone呢?真的建議NCC去函雷軍未來產品發表會要註明「以下是危險行為,未成年兒童如無家長陪同請勿嘗試。」,不然台灣廠商有樣學樣,雷軍就教壞嬰仔大小了。
**作者黃智銘:曾任科技記者多年,目前在產業界冷眼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