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是美國大聯盟的季後賽,這20年來,我從來不曾錯過,倒是看著長江後浪推前浪,心中無限感慨,當年的麥達克斯、葛拉文,都已經進名人堂了。有時候常常幻想這些已經進入名人堂的球員,可以重出江湖,有如往日重現,結結實實地打場比賽來瞧瞧。但是我明白,這些名人堂中的「神主牌」再重履凡塵,那遲緩的動作,會給人「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質疑。而更殘酷的事實是,其中許多球星像是已進入名人堂的「教士先生」湯尼蓋恩,已經溘然長逝了!
但是我萬萬沒想到,在10月的尾聲,我居然看到一位管理學界的名人堂「神主牌」來台灣演講,讓我有時空錯置的感覺,就好像看到已經退休的名人堂球員,又拿起手套、拎起球棒,在場上獻藝,而且是在台灣的球場上獻藝。
我聽的是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演講。
別急,我聽到你們的疑惑了,他是不是真的能帶來改變?提升台灣的競爭力?我認為不可能。在我念大學的1980年代末,波特提出價值鏈(Value Chain)、產業競爭的五力分析(5 Forces Analysis)、鑽石理論 (Diamond Model)、市場定位(Market Positioning)以及競爭策略(Generic Strategies)──成本領導或差異化,讓當時40多歲的他,在管理學界及實業界蜚聲鵲起。那為什麼他不可能帶來什麼改變?因為在1990年代後,這位26歲便破紀錄成為哈佛最年輕教授的明星,便不再炯炯發光,沒有什麼橫空出世的新東西,簡單說就是「少年弟子江湖老」。重點來了,他在1980年代的理論,已經從只有管理學菁英及業界翹楚才了解的學問,成為管理學最基本的常識,用他自己的理論就可以解釋,不再有「差異化」了。
當然台灣媒體第二天還是以重要版位處理波特的演講,並且引用他的說法,指出台灣競爭力在144個國家中,排名第18名,但是所得比只排第60名,他對此百思不解。一點都不讓我驚訝的是,台灣媒體並沒有指出波特教授最近20年最被人詬病的問題:前後邏輯不一。殊不知波特教授的「競爭策略」中提到過,競爭力的來源不是「差異化」就是「成本領導」,也就是成本比競爭對手低,那麼一直被人詬病無法有創意來「差異化」的台灣,用低廉的工資來美化競爭能力,有何百思不解之有?換句話說,在不考慮其他條件的狀況下,競爭力和工資(成本的一環)彼此負相關,是很合理的事。這是波特教授30年前告訴我們的,不是嗎?
其實過去10年,波特教授幾乎沒有什麼主要的研究,而且飽受批評,批評重點在於他的競爭力模型,不適合用於橫空出世的新經濟時代。波特教授也漸漸把他的研究重心轉到「醫療保險」的研究。公開演講的前一天,他替台灣的醫療保險提出分析,還算有點道理,但是要替台灣整體的競爭力開藥方,我想還是算了吧!名人堂球星是來開球的,不是來打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