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醫療應用:列印一個相同的自己
3D列印醫療應用:列印一個相同的自己
2014.11.24 | 科技

3D列印可以因為列印材質的改變,而產生諸多變化,有台灣廠商引進食物列印機,可以自己印餅乾和巧克力。而未來在醫療領域可能還多了一種選擇:可以列印自己器官。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圖說:3D列印運用範圍廣,不只可以列印食物,還可以用在醫療用途。圖片來源:FLUX提供)

2012年2月,美國密西根大學內的附屬兒童醫療病院,一位3個月大的小男嬰患有罕見症狀:氣管支氣管軟化症(racheobronchomalacia),導致他的氣管非常脆弱,呼吸困難,受損的氣管甚至危及動脈,而導致他的心肺功能逐漸衰竭。

醫療團隊認為,唯有修復或更換受損的氣管組織,這個小男嬰才有機會存活。但對一個小嬰兒來說,這是一個龐大且危險的手術,該團隊和另一間Akron幼兒醫院的醫師聯繫,最終他們找到了維繫小男孩生命的方法:3D列印。

密西根大學醫療團對先用CT掃描小嬰兒的胸腔,並將掃描的結果轉換成3維圖像,清楚的描繪出小男嬰的氣管構造。基於這些資料,他們再設計並列印出一個小小的支架,就像是水管一樣,材質必須要選用人體可相容的醫學用材質,貼和小男孩受損的的氣管。醫療團隊描述這個列印支架要像吸塵器內的軟管,堅硬又同時充滿彈性,他可以隨著小男孩成長而擴張。

內裝的夾板至少需要維持3年以上,直到小男孩的細胞足以自行修復,3D列印的夾板才能功臣身退。

小男嬰手術後3周,成功的移除呼吸維持器,並順利出院回家修養。2013年5月好消息傳來,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醫學期刊上,密西根團隊公開醫學研究成果,並公布小男孩的病情持續好轉,且夾板並未造成任何不適問題。

這類在醫療上的應用已經逐漸普及。在美國有許多醫院採納3D列印機一來執行複雜且真實的手術。包括列印病患的心臟瓣膜、手指或眼神經等,來做為真實手術前的預先練習。外科醫生也會使用3D列印機,來製作病人的義肢、或骨架等。

3D列印在製造業掀起的革命,形成另類的工業民主,每個人或團體都可以輕易的選擇列印個人化的產品。對於醫療領域來說更是一大創新,我們可以列印一個專屬自己的器官維持器。研究人員甚至預言,幾年後3D列印可以印製出人的腎臟、肝臟或其他生物器官,病人不用再等器官捐贈者。雖然現在的技術仍有諸多問題,研究人員還無法順利將3D列印結合細胞繁殖,但確實為醫療領域帶來了一絲希望。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er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