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創投裹足不前,Asia Beat將亞洲創投拉來台北
台灣創投裹足不前,Asia Beat將亞洲創投拉來台北
2014.12.03 | 創業

資策會繼7月辦完IDEAS Show之後,1、2日舉辦第一屆亞洲創業舞台ASIA BEAT,以「募資和亞洲市場觀點」為主題,邀請韓國、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泰國、中國、美國等超過500位亞洲科技創業人士、創投、新創團隊來台,要在台灣帶動亞洲創業的能量。這也是第一次有組織把亞洲知名的創投全帶到台灣,台灣需要更多其他國家的觀點和刺激。

資策會執行長吳瑞北表示,為了讓世界看見台灣創新創業的能量,資策會長首次搭建一個亞洲創業舞台「ASIA BEAT」,希望提升亞洲創業環境並與國際接軌。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圖說:資策會副執行長龔仁文(右起)、e27創辦人Thaddeus Koh、Platum的全球業務總監Sue Seul Koo、Technode的創辦人盧剛以及HUBBA創辦人Amarit Charoenphan齊聚ASIA BEAT探討亞洲的創業市場。圖片來源:資策會提供。)

台灣創投環境每況愈下

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指出,台灣雖有200家創投,但80%以上是7年以上的老創投。2000年時,台灣創投基金的規模僅次美國和新加坡,不過,近年資金卻大幅縮水,不僅投資初早期新創公司的比例下降至個位數,新設金額也從200億元,降至不到約20億元,縮水至十分之一。

資策會副執行長龔仁文也表示,台灣的投資人往往是「別人投資、我才投資」的跟投心態。台灣新創團隊的價值往往必須走出海外才知道,100元台幣,直接轉換成人民幣和美金。

創投在投資時,獲利方式不外乎新創團隊有接續資金,或是上市(出場)。龔仁文卻認為,「成也上市,敗也上市。」當新創團隊著重股市獲利時,受到投資人的壓力,也很難冒險。以目前遊戲公司上市20家來看,90%都是代理遊戲。

其他國家的創投怎麼看台灣?

中國創投普遍認為,中國有許多熱錢,但缺乏好的標的物,但如果是鎖定台灣本土市場的新創團隊,中國或者世界的創投都不會投資。

線性資本創始合夥人王淮建議,在找創投之前要先對創投做功課,至少要清楚創投的基金投哪一類新創公司,特別是初早期新創,而且只為了錢而找投資,要思考:創投到底能給你什麼樣的幫助?

不過,以過去台灣新創團隊被投資的歷史來說,日本創投目前鎖定投資亞洲新創團隊,例如Cyber Agent VenturesB Dash Ventures過去都有投資台灣新創團隊的記錄,前者像是愛評網、iCook、FashionGuide、Vpon等,後者如寫意達、Q.L.L。

韓國則對台灣顯現較高的興趣,創業生態圈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不僅上次IDEAS Show時就有政府單位率11個新創團隊來台北參展,這次也由Startup Alliance KOREAKOTRA贊助10個韓國新創團隊到ASIA BEAT發表服務和擺攤。

Softbank Ventures Korea(SBVK)董事總經理Daniel Kang指出,接下來除了擴展到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之外,也想鎖定台灣市場,幫助初早期新創公司成長。不過,東南亞市場較難找到B輪和C輪資金,創投的生態體系較弱,邀請在地的公司支持,但並不容易。

韓國K Cube Ventures合夥人Shina Chung則觀察,韓國人很喜歡台灣市場,因為可以觀察使用者趨勢,從過去的資料顯示,只要在台灣市場發表過的韓國產品,在中國市場的下載量就會提高,顯示中國會跟著台灣市場的文化趨勢,所以許多韓國新創團隊都希望來台灣發布中文版。

Shina Chung說,南韓的競爭激烈,對南韓創業者來說,也會覺得韓國市場很小,所以團隊都必須走向海外市場。像是最近很紅的韓國食物外送App「Baedal Minjok」,剛獲得3600萬美元投資,雖然是在地化服務,但也在最近前進日本市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治理力,撐起企業成長的底氣!顏漏有:臺灣新創蓄勢待發,證交所創新板2.0助力群聚效應
治理力,撐起企業成長的底氣!顏漏有:臺灣新創蓄勢待發,證交所創新板2.0助力群聚效應

AAMA台北搖籃計畫自2012年成立以來,他引領的團隊累積輔導近300位創業學員、106位導師,並形塑超過500人跨領域社群,是臺灣深具規模有影響力的新創社群之一。

如今,他不僅見證許多新創從成立到成長,更親身參與多家企業上市前的治理輔導與制度建立。面對今年證交所迎來創新板2.0的制度升級,顏漏有直言:「現在是許多蓄勢待發的臺灣新創,邁向資本市場的絕佳關鍵時刻!」

企業四階段成長曲線,以治理五力找到最佳時機點

不是所有的新創都能順利上市,但要永續經營、基業長青,治理就是必修課。新創企業的發展曲線可歸納出四個主要階段:創建(Create)、產品市場適配(Product-Market Fit)、快速成長(Growth)以及持續成長(Sustainable Scale),顏漏有指出,「治理介入的黃金時機,大約從第三階段展開,因為前兩個階段是企業還在求生存的時候,當企業走到快速成長期,這時候營收規模擴張、組織變大,治理力就會決定企業是否走得穩健。」

換言之,產品技術好≠有治理能力,企業必須有系統性建立起管理制度。顏漏有分享他觀察企業的治理體質,通常會從這五個面向來剖析,分別是:董事會結構與功能、股東權益保障、利害關係人管理、法遵與內控、以及財務透明即時揭露。以董事會結構為例,不再是從熟人朋友人選當董事,而是要設立審計、薪酬、永續等專業委員會,才能真正發揮董事會的監督、策略指引功能。

不過顏漏有也強調,這五大面向不容易全部一步到位,關鍵在於創辦人的mindset轉變,當有想要走向資本市場的意識後,接下來就要有所行動,例如準備財務公開、關注利害關係人權益等等,並藉由外部資源像是證交所、承銷商及會計師的輔導,更全面檢視公司的財務、內稽內控制度。「所以當你有這個想法,應該愈早準備愈好。」顏漏有的建議凸顯出,治理力,不僅是遞交資本市場的門票,更是企業的永續競爭力。

制度健檢到長期策略,創新板為何是治理升級加速器?

3F0A3003_0.JPG
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董事長顏漏有
圖/ 數位時代 拍攝

長期與新創企業互動之下,顏漏有透露,目前AAMA所輔導的新創當中,預計未來三年約有30家企業有上市準備,其中不乏鎖定登上創新板為優先目標。換言之,創新板的上市制度設計,也是推動新創企業治理升級的加速器。例如企業要具備符合資本市場要求的治理架構,同時決策者從「內部運作邏輯」轉向「對外負責思維」,藉此建立起與投資人與合作夥伴的信任感。

確實有幾家具備成長潛力而登上創新板的新創企業,藉由資本市場資源,落實治理轉型甚至成功拓展國際市場。顏漏有提到,Gogolook就是代表案例之一,他觀察Gogolook在申請創新板並準備上市過程,便啟動治理優化的行動,這幾年也針對董事會結構進行調整,積極引入有產業、資安、金融科技背景的獨立董事,讓董事會組成更多元,對營運策略提供實質指導與監督。

另外,顏漏有還指出Gogolook以技術產品切進2C市場,隨著登板後這幾年,商業模式也持續調整,開始與國家政府單位合作,跨入反詐領域打開2B商機。Gogolook在財務透明與創新板制度背書的基礎下,不僅取得國際合作的信任,營收表現也高出市場平均水準,更於去年透過國際擴張完成海外併購,成為創新板企業成功轉型的典範。

不過,顏漏有強調,新創企業登板後才是挑戰的開始。治理的強化只是第一步,更重要是思索3到5年的長期成長策略,而非僅止於短期的營收擴張。「你必須要跟投資人講清楚公司的成長故事,市場機會在哪裡?未來商業模式預計怎麼落地?」他解釋,唯有建立長期成長的思維,新創企業才能在治理打底後,真正走向可預期、可擴張、可實現的未來藍圖。

創新板2.0新局面,推動新創資本市場群聚效應

為了幫助新創企業的長期策略具體可行,顏漏有提到今年證交所的創新板2.0制度,不僅取消合格投資人門檻、提升市場流動性,更優化創新審查制度,深化與投資人的媒合互動。隨著新制上路,資本動能逐漸發酵,「相信這幾個月的交易規模、成交筆數已有明顯增長,當投資人參與意願提升,就有更多新創公司加入創新板,整個資本市場的活力也會隨之提升。」顏漏有補充道。

除了制度改革,更值得關注的是創新板的產業結構定位與政策意圖。顏漏有指出,創新板特別聚焦數位經濟、AI、生技、智慧領域等具成長性與國際潛力的產業。這樣的定位讓創新板有機會在地形成「群聚效應」,不僅推動更多新創企業深化治理,也有助於吸引國際人才,促進跨國併購與鏈結更多資源。

最後,顏漏有也提到,他期待看到創新板在幾年內,吸引上百家新創企業掛牌的規模,讓臺灣資本市場在亞洲新創浪潮中,發揮關鍵影響力。「當時90年代臺灣有一波科技業群聚奇蹟,今年創新板制度革新後,等於是水到渠成,我們也看到許多企業蓄勢待發。在整個創業生態系當中,資本市場是非常關鍵的一環,而創新板將是重中之重!」顏漏有也肯定表示。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