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位台灣年輕創業家對談時,他問了一個問題:「許多評論文章提出的觀點是『真心這麼認為』,還是『為了誘導閱讀的以為』?」這兩者間的差別在於後者帶有強烈目的性。
我回答他:「我寧願相信,是真心這麼認為」,因為每個評論文章不管內容是否盡如人意、是否完美無瑕,我都願意相信,筆者起心動念是希望能夠透過文字,帶給社會一些正向與反思的力量,透過觀點分析,讓正、反面的情緒都不至於過度偏執,進而從中找到社會共利的前進方向。
但我想問的是,那些文章底下留言的內容,抑或是部分片段的訊息,用過於強烈和譴責字眼,渲洩一種主觀情緒的意見,這些「非真相片段」越是「知青」所言,就越引起人注意和相信。但是仔細看又很片段,甚至威脅到「真正的事實」時,就變成「非真相事實」。這個原本想當個知青的留言者,也意外成為「憤青」的跑龍套角色,而片段也往往離真相有一大段距離,甚至是背道而馳。
若非真相事實形成某種「社會公評」,就會變成一種大災難!例如近期許多片段訊息,像是連勝文的「流浪動物遷移」被刻意解讀、柯文哲參與TED×Taipei演講〈生死的智慧〉,被片段擷取、童子賢的〈中韓簽訂FTA,台灣最需要什麼〉文章,也被片段解讀,忽略文章起初鼓勵人心的美意。
這些非真相的片段撕裂著彼此,讓傷害的言論無止盡地在社群間蔓延,這個社會也正在慢慢地受傷。很嚴重吧?但我真正想說的「嚴重」,並不僅止於此,而是反省一下我們自己,是不是不自覺地也成為憤青之一?因為少數人有心操弄,利用我們無感無知的過錯,嚴重地用非真相事實引導我們,成為傷害這個社會的共犯。
其實回頭省思,是否我們在看事情時缺乏了一種「距離」?是否因為太進入某些事情而少了思考的空間和角度,用自己片段理解的標準,替內容下定義,助長非真相事實的形成?
台灣近期許多事情大家都太快、太近,所以衝撞變得特別多。加上數位環境過度渲染失序,資訊失真紛亂,造成「數位傷害」。也許如果能夠練習維持「距離」,試著把自己從事件中抽離,先整理好自己,並分成不同的角度去想像,辨別事情的方式就多了好幾個。不管是用在社會、職場、家庭,甚至男女關係之間,替自己爭取時間去做判斷、解讀與想像,也重新整理當個好知青!
每年到了年終都有許多媒體在報導年度關鍵字,今年我提出一個很冷門的「整」字,因為真的想好好地從「整」的角度,重新思考人與人、人與產業、社會,以至於人與思想、環境、生命間的價值,從整理間思辨初衷並回頭省思。台灣最可貴的是知青,遺憾的是憤青,這兩者間的比例消長,也關係著台灣未來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