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妹、江蕙售票事件看台灣金流整合現況
從阿妹、江蕙售票事件看台灣金流整合現況

針對這樣反覆發生的狀況,數位時代特別專訪酷米移動傳媒執行長許世杰,為大家剖析這次寬宏藝術所面臨到的問題,以及這次事件如何反應台灣金流支付的現況。(以下訪問,將以「」代表許世杰執行長,「」表示數位時代)

數:這次江惠「祝福」演唱會的寬宏售票已有了拓元售票的前車之鑑,使用了速博最大頻寬來提供服務,但卻依舊沒有辦法應付「35萬人同時上線的狀況」,執行長怎麼看待這次的事件呢?

每秒網頁請求不等於每秒交易請求

許:關於這件事情,一堆網路業界人士,拿部落格系統的網頁瀏覽量(PV,Page View)來比訂票系統的流量也就太外行。因為部落格系統的每秒網頁請求( html requests per second) 和可劃位型的訂票系統的每秒交易請求( transactions per second) 是不能拿來比較的?同樣的硬體設備,能做出來的參考數字(benchmark),起碼也差兩個零

估計昨天一開賣的前一小時,起碼有一萬台超商的訂票終端,加上幾萬個網路訂票者擠在網站前台,這對後端的訂票系統的承載壓力而言,的確是前所未有的。

根據去年前年的經驗,我相信它原本就知道票會熱賣,也做好準備。但我想它並沒有料到這會是場封麥演唱會,所以人潮會比去年的大上好幾倍,需要做特別的規劃安排。因為,對任何一個排隊叫號系統(Queuing System)而言,只要人潮是原本預估最大值的兩倍以上,應該都會崩潰,所以,其實我是很同理寬宏售票的。

交易與瀏覽量:購票行為會有訂位、檢核訂位、保留定位到確認付費完成的多個階段,在資料庫處理上比一般網站單純呈現資訊來說複雜多倍。
交易與支付方式:若以信用卡進行支付,通常需要等5-10秒的信用卡資訊認證時間,再加上寫回資料庫的時間。

數:在網路上有部分人士認為這樣的情況是非常適合應用「雲端系統」來應付瞬間的高流量,雲端系統真的是最佳解法嗎?

最後一哩路的支付閘道才是瓶頸

許:從售票就可以知道,台灣很多業者,什麼雲端運算, 彈性(flexibility), 擴充性(scalability) 都是口號說說。基本上,多數服務者還是「自建硬體」的思維,最多就是租租機房。例如像江蕙這種等級的案例,一年沒幾次,售票系統要靠自己的硬體準備來滿足這種特例,實在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但是,問題來了,即便有人認真想要把訂票系統搬到雲端運算環境去,卻會發現,從 http 伺服器, 應用伺服器, 資料庫伺服器,系統中所有的元件都可高度擴充 ,唯獨那個信用卡收單金流的支付閘道( payment gateway) 並不是,所以兜起來的系統仍然不是highly scalable。

延伸下去就是,台灣很多大電信公司,大資訊公司,都說他們有「雲端運算平台」,但是大家都有雲端儲存,唯獨就是沒有雲端支付(Cloud Payment)

數:那台灣目前是否雲端支付?這是銀行要負責提升的技術嗎?在國際間是否已經有應付寬宏售票事件的處理能力了?

收單本質是資訊處理技術,不是金融業務

許:美國的電子商務環境中,信用卡收單這個任務,早已經從銀行移到非銀行的資訊處理業者。因為收單工作本質就是資訊處理技術,不是金融業務。交給非銀行來做,在內部組織彈性,以及外部市場競爭,的雙重壓力下,當然會讓這個行業飛快的進步,最終使得信用卡收單技術跟得上市場的變化與用戶需求。一個最近的例子就是,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些業者,Apple Pay 的誕生也不會那麼順利。

中國呢?中國不一樣。中國的電商環境可以容納像雙十一這樣的流量,是因為中國的B2C電商環境,從第一天就和支付寶淵源緊密。而支付寶,是個純網路公司的產品。但是台灣不一樣,台灣有比中國更健全的金融產業,台灣的消費者有比儲值更進步的信用卡環境可以使用。沒有道理走回把錢預先存放在非銀行的道路,而目的就只是為了做網路交易,然後再以金融體系的風險來做為代價。(這就是支付寶與餘額寶眼前最大的危機)

所以,台灣未來的電子商務環境,真正需要的,就只是類似美國的那種先進的雲端支付閘道。

回到現實,雖然台灣也是有聯合信用卡中心可以扮演類似角色,但是他的血統(股東組成)與組織架構(員工來源),使得它比台灣的銀行業者還僵固。當然也就不用指望它來完成上述角色。至於與金融業素無淵源的資訊或電商業者,多數都只想做技術含量很低的「第三方支付」,收收小商家的過路費就好。對於提供真正的雲端電子支付平台這種艱鉅挑戰,反而興趣缺缺

這才是台灣未來在電子商務環境中真正的隱憂,和第三方支付法令過不過,真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第三方支付說明: 我國草擬中的電子支付法案,它只規範了兩種業務樣態,一是代收轉付,二是儲值。意思是,如果你沒有這兩種行為,你現在就可以經營某種支付服務。將來立法完成,也不甘你的事情。

簡單的說,錢是直接由買方帳戶進去賣方帳戶,沒有在平台公司停留的,都只是一般商業行為或資訊服務公司,所以,像聯合信用卡公司,就是一種收單服務公司,也是一種比較傳統的支付閘道,它並不需要等這個專法。國外現在很多公司也是這類的金流資訊處理服務公司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