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消費者主導的世代,電信業加速布局「大數據」
迎向消費者主導的世代,電信業加速布局「大數據」
2015.03.13 | 科技

電信與媒體市調公司 Informa Telecoms & Media曾在2013年發佈調查,顯示全球約120 家電信營運商當中,約有48%的營運商都在實施大數據業務。而隨著去年台灣4G開台,目前台灣電信商也正加速大數據策略佈局。台灣通訊學會今日舉辦「電信與媒體對大數據的應用」研討會,邀集中華電信資訊處副總經理林榮賜、台灣大哥大技術長揭朝華、遠傳電信執行副總洪小玲,談論各自在大數據應用的著墨之處。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一、中華電掌握行動數據,描繪客戶群像

中華電信資訊處副總經理林榮賜表示,全球電信業都迎向Big Data潮流,傳統的數據分析思維也跟著改變,從以往的「由問題找資料」,轉為「從資料找問題」,廠商都各自發掘其中可利用的價值。

林榮賜說明,目前中華電信主要的幾項大數據應用,包括分析潛在客群、推薦產品;展店選址、客群分析;網路建設規劃、品質提升;智慧影像檢索;及與政府公部門合作的平台與顧問服務。

對電信營運商來說,「大數據不只是了解過去,而是看未來趨勢」,林榮賜認為,現在電信業者已走入網路端,和網路服務有極大連結,大家都在思考業務創新的方向。「相較於其他行業,對電信業者而言,掌握用戶行動位置的資訊是優勢。」他舉例,數據資訊可以應用在拓展門市、行動基地台選址時,藉由分析各個地點的人潮流量,來找到客戶群像。

二、台哥大以個別用戶為主體,達成客訴智能化

台灣大哥大資深副總經理暨技術長揭朝華認為,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加速新一代行動寬頻網路建設,行動數據用戶、用量也正急劇增加。而電信業者之所以需要大數據,是因為當行動通信服務,已從以往的語音服務轉成數據服務,用戶的應用行為多變,電信商的服務指標也會開始轉變,轉成以個別用戶為主體的服務指標。

揭朝華舉例,近來企業接收過幾起客訴案件,反應的不是自家網路架構,而是APP Server端、路由器的問題,代表過去的網路平均指標已不再適用,而面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大數據分析的協助。他說明,電信業者需建置CEM(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系統,作為網路品質改善的依據,應用CEM系統掌握客戶需求。

揭朝華表示,目前台哥大在Big Data的客訴處理應用,是分析用戶的使用行為,包括設備效能、收訊品質、連線狀態及離線原因、客訴情況描述等,再往上送到CEM系統,進行客戶分群建立群像,透過數據搜集,達成客訴智能化的分析能力。揭朝華說明,以往要花很多時間處理的客訴問題,透過大數據分析都能有系統的解決。「大數據不管是在IT、業務行銷,都是很重要的一環。」

三、大數據,協助遠傳切進新領域

網路、行銷產業出身的遠傳執行副總經理洪小玲則表示,電信業者在大數據潮流下的佈局,應該結合網路產業有新的應用,「行動業者共同服務客戶,才能把數據應用的更好」。她認為,現在是行動數據的世界,人人都在滑手機、且時機越來越多,過去PC曾講求個人化,如今行動端也應加強個人化。

洪小玲說明,電信公司其實過去就擁有很多數據,知道很多消費者的興趣,藉此推播很多商家的訊息給消費者,但在行動數據時代,則要結合「行動」、「時間」兩項因素,才能抓住過往沒有的機會。

例如,遠傳便開創新的商業模式,子公司時間軸(Hiiir)推出行動娛樂服務平台friDay App助手,與國內外開發者合作提供App下載服務,並計劃未來提供影音、行動支付服務。洪小玲說,遠傳加入開發商、內容商的行列,就是意圖要結合多人力量,把內容服務做到最好,掌握網路佈建、電商平台、用戶體驗,形成三方皆贏的模式。「因為這是一個消費者主導的世代,對他們來說,好的資訊是寶藏,差的資訊是垃圾,我們要運用data給消費者好的資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