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會讓人重新認識大自然的力量,就像今年秋天卡崔娜颱風讓美國紐奧良市超過八成區域泡在水裡,數萬人無家可歸,美國政府估計,該次颶風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三百五十億美元(約一.一五兆新台幣),相當於蘋果電腦過去三年的營收總合。
風災過後,援救重建是當務之急,不論是美國政府單位或是民間機構都遇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同時這個問題也是讓美國政府在風災期間被輿論大肆韃伐的主因,因為風災讓所有的通訊基礎建設都毀於一旦。
根據最近美國聯邦通訊協會FCC(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的統計,卡崔娜橫掃過後,海灣三州總共有二千八百萬條傳統電話線毀壞,超過一千六百個手機基地台和一百家廣播電台遭到損毀。當所有傳統的通訊模式全都失靈時,網路卻還是運作著,頓時間,所有和網路相關的應用科技都傾巢而出,在這場災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第一:網路媒介幫忙尋人
在任何災難中,「人」的安全始終是最被關切的問題。親戚在哪裡?朋友是否安全?在颶風過後,每一個美國人都在擔心著同樣的問題。許多知名媒體如CNN、BBC News和雅虎都紛紛架起了颶風的失蹤協尋網頁,要向別人報平安,或是想要查詢自己親友的安全狀況,只要上網站登錄或是查詢即可。此外,眾多的個人部落格儼然變成關鍵的資訊交換媒體,提供第一線的消息給外界。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來相當熱門的網路搜尋技術,在這場災難也被應用上了。為了讓心急如焚的民眾,快速地找到自己親友的相關資訊,所有尋人網站都清一色內建了搜尋的功能,只要鍵入像是姓或名等關鍵字,就可以迅速地找到想要的資訊。兩大搜尋龍頭雅虎和Google也各自貢獻了不少心力,不約而同推出了「颶風入口網站」,整合了所有和颶風相關的資源。雅虎甚至還提供社群的服務,方便使用者隨時取得和自己相關的資訊。
第二:衛星影像追蹤天災
想知道颶風現在跑到哪邊?想知道淹水的情況有多嚴重?有了衛星照片,所有的情況都可以一目了然。微軟和Google在幾個月前分別推出Virtual Earth和Google Earth的服務,將地圖搜尋的服務結合衛星照片,讓使用者在找尋地圖的時候,可以看到真實的3D立體影像,只要捲動滑鼠就可以放大縮小看圖的比例尺。這次在颶風推波助瀾下,這兩個功能相同的工具變成網路上最熱門的工具之一。由微軟和美國國家電視台NBC合資的MSNBC網站上,就把Virtual Earth的功能鑲嵌到網路新聞的報導中,只要點衛星照片上的不同位置,就可以看到該處最新的新聞影片或是照片。
除了衛星影像在網路上的應用,傳統的衛星電話也在危急的時刻發揮了最大的效用。根據Information week的報導指出,颶風發生過後,受災地區的衛星訊號傳輸量增加了三十倍。當地衛星電話的銷售量,也超過正常水準十五倍之多。
網路世界裡頗有明日之星架式的網路電話(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VoIP),也在這次的颶風災害中大放異彩。颶風過後,所有電話線都不通,手機也因為基地台損毀、線路過於繁忙而無法使用,在無線網路的許可下,網路電話幾乎成了唯一的語音溝通工具。除了台灣熟悉的網路電話軟體Skype之外,還有像是Vonage和Avaya等國際網路電話公司提供的軟硬體整合服務。
第三:無線網路 維持聯繫
當美國聯邦緊急救難署還在估計損失的時候,來自全美各地的小型無線網路業者和學校的研究機構已加入義工的行列,組成了大大小小的無線網路架設團隊,在受災地區架設免費的無線網路基地台。這些義工們在城市內的許多地方,將多個WiFi基地台串連起來,增大無線電波功率,使訊號傳輸範圍可達二十公里以上。
少數地區甚至架有新一代無線網路傳輸技術WiMax的基地台,提供更快速、範圍更廣的網路服務。衛星通訊和無線網路串連起來的無線網路環境,幫助像醫院和軍事指揮中心等重要機構保持運作,也迅速的讓災民得以利用網路和外界保持聯繫。IBM、英特爾、戴爾和思科等知名科技企業也慷慨解囊,捐贈了許多筆記型電腦和伺服器等網路硬體設備,輔助整個無線計畫的進行。
颶風帶來的毀滅性破壞,讓美國政府意識到建立急難通訊機制的重要性,並將網路電話視為一個發展的重點。從今年的九月開始,基於國家安全的理由,美國聯邦政府也已開始執行和網路電話相關的規定,以迎接新通訊時代的來臨。
由於全球溫室效應,海平面的溫度不斷升高,許多氣象學者預估,未來再次發生類似卡崔娜的嚴重風災機率很高,間隔也可能會愈來愈頻繁。雖然這次颶風帶來的損失難以估計,但也為網路科技發展注入了新的能量,讓我們看到了科技真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