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的設計師跑來問我:「為什麼現在企業都只想僱用有經驗的人,不願意給新鮮人一個機會?」
這個現象在今年歐美地區的新就業市場中尤其明顯,在資工、會計、法律等領域,有將近一半的畢業生在找第一份工作上,已經遇到了極大困難。
人工智慧發展下,企業寧可大力加碼投資自動化科技,也不願意雇用沒有經驗的職場新手。近期我閱讀了世界經濟論壇 (WEF)、Deloitte, PwC 以及 McKinsey 等多篇就業趨勢報告,幾乎一致指出:全球勞動力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能重塑。
我更在意的是,這波人工智慧的浪潮,究竟帶來了哪些結構性的人力需求變化?剛畢業的職場新鮮人,又該怎麼面對?
你需要知道的就業困境:經歷差距 (experience gap)
在人工智慧時代,一個越來越棘手的挑戰浮現出來,那就是「經歷差距 (experience gap)」。
這個詞反覆出現在 Deloitte《2025年全球人力資本趨勢報告》中,指的是雇主要求的實務經驗,與求職者實際擁有的經驗之間的落差。而這個落差似乎正越來越大。
華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 Peter Cappelli 一語道破:「現在每個人都想僱用已經有三年經驗的人,但卻沒有人願意給他們三年的時間」
這讓年輕人陷入了現實困境:沒有經驗就找不到工作,沒有工作就無法累積經驗。這個因果不斷輪迴下去。
過去:新人的「練功場」
在傳統職場中,新人通常從基礎、重複性高的任務開始,也就是所謂的繁瑣工作 (grunt work)。例如,律師事務所的菜鳥可能要花大量時間整理和審閱文件,行銷新人可能要負責蒐集市場資料並製作報表等。
這些看似單調的工作,其實是新人學習的入門機會。他們可以藉此熟悉產業的運作模式和術語、在風險較低的環境中犯錯和學習,並且觀察資深同事如何應對複雜問題,從而培養專業的直覺和判斷力。
現在:AI 搶走了學習的機會
然而,人工智慧導入之後,初階就業市場就變了個樣。AI 正開始大規模自動化那些重複性高、以資訊蒐集和整合為導向的任務;然而這些任務在傳統上,卻是新人做中學的核心。
這不只是取代工作機會,更是重塑了初階工作的本質。當 AI 把那些過去專門給新人練功的「入門級任務」都拿走時,這將帶來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一:「學習的階梯」被 AI 拆掉
通常知識工作者的學習歷程中,最下面的第一階就是資訊蒐集、內容摘要、草擬文件等重複性的知識型工作。
在蒐集資料時,新人必須判斷哪些資訊是相關的、哪些是次要的;在草擬摘要時,他們必須練習如何精準地提煉重點。這些看似基礎的認知任務,正是鍛鍊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推理的起點。
AI 一下子就把資訊彙整的工作做好了,短期看似提高的效率,長期下來則是直接剝奪了新人練習的機會,拆掉了學習階梯的第一塊踏板。
問題二:「學徒模式」被 AI 打破
過去,新人透過執行基礎任務,換取與資深同事交流、學習的機會。
在這過程中,新人可以先從基礎的工作開始,即使犯錯,後果也是可控的。同時也可以觀察資深前輩如何應對真實世界的複雜性,如同理客戶、處理突發狀況等。
學徒模式,重點在於把書本上的「技能」,轉化為能在混亂、充滿變數的真實世界中使用的「經驗」。
一旦少了這樣的過程,企業內的隱性知識 (tacit knowledge) ,在傳承培育上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自動化節省人力的背後,企業面臨的「經驗債務」
企業運作當中,許多專業判斷與實戰智慧,都是透過資深帶新手的過程逐漸累積的。
然而,AI 的普及讓資深員工更不願意教,資淺員工也沒有機會學。結果是,組織會過度依賴文件化的流程,缺乏彈性與韌性,變得難以應對預期之外的挑戰。
除此之外,公司移除了新人的訓練場,等於關掉了培養未來中高階主管的生產線。當需要填補經理或總監等職位時,才會發現內部缺乏「準備好可以接任」的人才。屆時就只能高薪外聘,卻還得冒著文化不合與組織調適的風險。
從這角度來看,今天追求的效率,很可能是用未來的人力資本換來的。
那新鮮人該如何突破經歷差距?
回到「經歷差距, experience gap」這個現象,人才與企業之間的供需斷差,短時間內應該只會繼續擴大。
如果你是即將畢業的學生,與其感到焦慮,不如把這看作是一個新的挑戰。既然傳統的入門級練習場正在消失,你就必須自己創造練習的機會,不要等到找到第一份工作才開始累積經驗。
第一,自主投入個人專案。 善用 AI 輔助,動手解決特定問題,打造可展示的成果。
第二,積極參與實習、志工或黑客松 :在真實情境中學習團隊合作與壓力應對,培養與 AI 互補的人際技能。
第三,考慮自己創業。 《Start with Why》的作者 Simon Sinek 近期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當企業環境高度不確定,自創事業的風險未必比被裁員更高。
未來的機會將從「數位經濟」走向「人類經濟」,聚焦人際連結與真實體驗。因此他鼓勵人們在 AI 時代可以去勇敢創業,尤其是那些能夠重新連結人際關係、提供真實體驗的創新機會。
延伸閱讀:AI工具懶人包:12款生產力工具一次收
回過頭來,AI 能取代工作,卻取代不了經歷
工作的完成可以交給演算法,但專業的養成必須靠人扎扎實實去走過那段路。對企業而言,不能只計算眼前的效率,還要考慮未來的韌性;對新鮮人而言,也不能等著被動學習,而是要主動創造經歷。
畢竟,職場不只是工作的地方,更是一座「經驗工廠」。如果這條產線停擺,那麼下一代的專業人才,又將從哪裡誕生?
無論如何,沒有足夠的經歷磨練,就不會有未來的人才。
本文授權轉載自David Chen,原文標題為《現在新鮮人最難跨過去的坎:三年經驗》